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推動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鋼鐵工業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化解過剩產能為主攻方向,促進創新發展,堅持綠色發展,推動智能制造,提高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結構調整。以化解過剩產能為核心,積極穩妥實施去產能,以智能制造為重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以兼并重組為手段,深化區域布局協調發展。
2.堅持創新驅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力,以破解鋼鐵材料研發難題為突破點,全面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3.堅持綠色發展。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為目標,全面實施節能減排升級改造,不斷優化原燃料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研發、推廣全生命周期綠色鋼材,構建鋼鐵制造與社會和諧發展新格局。
4.堅持質量為先。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以提高產品實物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為核心,加強質量提升管理技術應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實現質量效益型轉變。
5.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堅持“優進優出”,積極引進境外投資和先進技術,全面推動國際鋼鐵產能合作。
(三)目標
到2020年,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全行業根本性脫困。產能過剩矛盾得到有效緩解,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1.5億噸;創新驅動能力明顯增強,建成國家級行業創新平臺和一批國際領先的創新領軍企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穩定達標,總量雙下降;培育形成一批鋼鐵智能制造工廠和智能礦山;產品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實現一批關鍵鋼材品種有效供給。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自主創新水平明顯提高,有效供給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組織結構優化、區域分布合理、技術先進、質量品牌突出、經濟效益好、競爭力強的發展態勢,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專欄1 “十三五”時期鋼鐵工業調整升級主要指標 | |||||
序號 | 指標 | 2015年 | 2020年 | “十三五”累計增加 | |
1 | 工業增加值增速(%) | 5.4 | 6.0左右(年均增速) | / | |
2 | 粗鋼產能(億噸) | 11.3 | 10以下 | 減少1-1.5 | |
3 | 產能利用率(%) | 70 | 80 | 10個 百分點 | |
4 | 產業集中度(前10家)(%) | 34.2 | 60 | 25個百分點以上 | |
5 | 鋼鐵智能制造示范試點(家) | 2 | 10 | 8 | |
6 | 主業勞動生產率(噸鋼/人·年) | 514 | 1000 以上 | 486以上 | |
7 | 能源消耗總量 | / | / | 下降10%以上 | |
8 | 噸鋼綜合能耗(千克標煤) | 572 | ≤560 | 降低12以上 | |
9 | 噸鋼耗新水量(立方米) | 3.25 | ≤3.2 | 降低0.05以上 | |
10 | 污染物排放總量 | / | / | 下降15%以上 | |
11 | 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 | 0.85 | ≤0.68 | 降低0.17以上 | |
12 | 鋼鐵冶煉渣綜合利用率(%) | 79 | 90以上 | 11個百分點以上 | |
13 | 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1.0 | ≥1.5 | 0.5個百分點以上 | |
14 | 鋼結構用鋼占建筑用鋼比例(%) | 10 | ≥25 | 15個百分點以上 | |
15 | 兩化融合關鍵指標 | 綜合集成大型企業比例(%) | 33 | ≥44 | 11個百分點以上 |
管控集成大型企業比例(%) | 29 | ≥42 | 13個百分點以上 | ||
產供銷集成大型企業比例(%) | 43 | ≥50 | 7個百分點以上 |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