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總承包逐漸演變為總壟斷
導致行業間競爭更激烈
現階段的建筑市場就是“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切的政策都是為了規范建筑市場的發展,但實際運作中卻發生了變化,更像是在穩固大型建筑企業的“統治”地位,因為工程業績方面大型央企、國企占據絕對的優勢。
而企業工程業績直接影響工程總承包資質,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
沒有業績,就沒有資質;沒有資質,就接不到工程,何談業績
對于擁有多個一級、特級資質的國企央企來說,淡化資質不等于取消資質。當資質申報越來越難,無異于抬高了建筑市場承包工程的門檻。物以稀為貴,國企央企手中的入場券會升值,相對來說承包工程也會更容易,因為資質方面已經刷下去一批中小企業,這也就導致招投標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已是普遍現象,多數招標市場中僅極少數的民營建企能有資格參與競標,競標還未開始就已經猜到了結局,在這些以央企、國企為主導的大市場下,勝出的幾率幾乎是零!
縱觀近兩年的政策,住建部一面是要求淡化企業資質,另一面又在強化大型企業特級資質的“壟斷”地位,似乎總承包資質慢慢演變成了“總壟斷”,競爭壓力變得更大,而對那些大型建筑央企、國企則影響不大,市場會將那些中小建筑企業拒之于千里之外,“沒活干等死、有活干找死”,尤其是民營企業和新生企業的存活機會更加渺茫,這樣的現狀當真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市場就是建筑企業的根本,而那些被擠出市場之外的中小民企,政策的出臺本質都是為了規范建筑市場,使之向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但實際的發展卻并非我們預想的那樣,淡化資質使得民企經營多年艱難爭取的資質仿佛成了一場空,而隨后又出臺政策大力推進工程總承包,一時間又在強化央企、國企的統治地位,中小企業逐漸成為弱勢群體,為求生存結果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這些負面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大肆報道,可產生的根源在哪里?問題的根本如何解決?這些才是我們要思考的。
四
從企業資質數據來看
建筑企業的“倒退”現象
我們也能從上述的分析中看出,目前不論是建筑業的大環境還是國家的新政策對民營建企是極其不公平,也是極其不利的,就像當初推出PPP模式,其本意之一是在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中吸引民間資本,可是放眼望去,目前的現狀卻是PPP已成銀行的海洋、央企的饕餮大餐。縱觀整個PPP市場,毫不夸張的說有些項目的招標條件和規則,就是為央企、國企量身定做的。“例如,有的PPP項目只有4億-5億元,卻要求社會資本要有100億元凈資產。”試問有幾家民企能達到?
再者,中小民企資金實力弱,銀行方面根本不愿意為民營企業借貸,談之色變,所以即便是有機會拿到PPP項目也無力參與融資,導致民企的“求生之路”愈發艱難。
根據網絡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年共成交了2.35萬億元PPP項目,詳見下表:
在PPP市場中央企、國企是中小民企的3倍,民企僅占得一小部分,為數更多的民企只能在遠處望梅止渴,這種“潛規則”或許導致了建筑行業的倒退發展。
而建筑企業的資質等級與標準似乎又預示著新一輪的“洗牌"時代又開始了,淡化了專業資質即“小資質”,卻強化了總包資質即“大資質”,受益的總是極少數的企業,數量超80%的企業受到沖擊難以發展,甚至多數中小企業將走向滅亡,這難道不是一種“倒退現象”么?
我們總是在想行業間的均衡發展,總是寄希望于國家扶持,政府出臺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當真正實施以后卻發現最終的結果并非絕對的公平。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資質改革最終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各企業的發展制約,還需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