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質的等級、類別、范圍關系到企業在建筑市場中的競爭地位與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一
民營建企數量上超80%,
持有的特級資質僅占1/3
目前建筑行業資質較高的企業多為央企、國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完全可以說是多數特級、一級資質集中于大型建筑央企、國企,少數特級、一級資質集中于地方企業,多數民營建企持二級、三級資質長期徘徊在低端建筑市場。
據最新統計,截止2017年4月份總承包特級企業資質共計479家、資質數量共計575個,四特(央企4家)、三特(央企21家)、雙特(央企35家,國企11家)企業均為央企與少數國企,詳見下圖:
上表之中四特、三特、雙特資質企業沒有一家民企,仿佛那些民營建企連幻想的資格都沒有,央企仍舊是占據主導地位,同時我們更要認清一個事實“目前建筑企業數量超8萬家,民企占比超80%”,等于是數量占比80%的民企僅持有1/3的特級資質,這樣的情況競爭優劣一目了然,也就形成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面,甚至部分中小建企永無翻身之日。
二
一方大談淡化資質,
一方資質申報通過越來越難
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的建筑業資質制度,對于當時規范行業行為、助推民營建筑企業發展,使各種所有制建筑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相對公平地在市場上開展競爭,確實起到了一些歷史性的正面作用。
然而隨著近些年建筑市場的全面開放,建筑行業間這種不均衡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現行資質制度已經被異化,甚至成為了阻礙建筑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早在2014年7月,住建部出臺《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
堅持淡化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
2014年以來建筑業企業資質的確有一些調整改變。比如:
1.新資質標準大幅縮減了專業承包資質項
2.取消了特級資質和一級資質標準中承包下限的限制
3.勞務分包資質全國試點,多地取消了勞務資質
4.住建部印發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到:深入推進建設工程企業資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修訂完善企業資質標準,科學設置考核指標,減少資質數量。
同時,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工程總承包,這也帶動了建筑工程企業積極申報施工總承包資質的熱潮。
去年住建部出臺《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工程總承包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深化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推廣工程總承包制。在今年又出臺《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更是將加快推進工程總承包列為重點任務。
一方面要求淡化專業資質,一方面又抬高總包資質升級門檻。申請資質的企業增多。可見資質申請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