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運作PPP項目,必須轉變傳統的角色定位、發展理念,并且想通過把控PPP項目業務鏈條上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能力,鍛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方可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PPP項目綜合性、長期性、復雜性、投資巨大等特點以和建筑企業一般性發展“短板”,決定了聯合其他社會資本、想通過組建聯合體實現強強合作將是建筑企業參和PPP更加具持續性的主流方式,這也暗合了PPP模式“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特性。
一切從轉變傳統思維模式開始
對于這一輪的PPP盛宴,建筑企業要緊抓機遇,更加要謹慎以對。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王守清提醒包括建筑企業于內的社會資本方:“需要注意的是,‘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如果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則是有可能血本無歸。”然而建筑企業提供的符合要求的產品,其前提是基于PPP的特性,轉變傳統思維方式,于此基礎上,實現中鐵(上海)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川所認為的PPP價值理應包括的“讓有能力的企業更加的有作為”。
轉變“乙方”思維更加好地適應新角色
專家提醒道,在于PPP項目中,建筑企業要注意的是轉變傳統的“乙方”思維。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基礎設施事業部執行總經理趙廣建于調研中重點強調過,PPP模式的屬性已經決定了作為社會資本方的建筑企業,其角色和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單純的建設者已經轉變為現于的集投資、建設、運營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商。這就決定了PPP模式下的建筑企業已經從過去的“為別人建項目”變成為“為自己建項目”,企業的參和程度更加加深、參和感更加強,與此相應的,肩上的責任也更加大。為此,建筑企業就不能按照傳統的“乙方”思維去運作項目,去和合作方進行談判,必須用全新的角色定位對項目進行充分研究和策劃,更加了解合作各方的真實利益訴求,以此促成其于項目認知和運作上達成的共識,共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之PPP最大價值和目標。
對于作為社會資本的建筑企業而言,逐利是其天然屬性,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公開表示,PPP模式就是微利,但回報穩定,想要暴利的企業別來。同時,建筑企業發展至今,“重建設輕運營”的短期建設思維根深蒂固,和PPP項目要求相去甚遠。因此,建筑企業于參和PPP項目時,必須深刻認識其基本屬性,并且轉變一直以來適應于短期、暴利項目的慣性思維。
更加注重從戰略高度把握市場需求
趙廣建表示,PPP模式的推廣,要求建筑企業于戰略層面上,一方面要打通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如建立發展規劃、投資、運營等領域的戰略指導,抓住機遇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另一方面要培養積極的合作意識,和上下游產業合作、和資本合作。再大的企業,于PPP領域若是一直單打獨斗,其實施項目的能力都很有限。另外,PPP模式的大力推廣,無疑將大幅度提升建筑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周蘭萍表示,建筑企業于參和PPP項目過程中,要時刻把握市場動態,和時調整戰略。她表示,建筑企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的資源運作和整合過程,關鍵在于企業對戰略方向的把控。具備資金、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建筑企業,可以從傳統承包方式向設計采購施工EPC方式轉化,以和向工程+融資、工程+投資方向發展。對于中小型施工企業,則可以選擇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或和實力更加強的大型央企、國企和民營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區域市場。
更加加注重以契約文化實現多方共贏
契約精神這對于PPP項目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關注政府信用風險的同時,建筑企業也應該改變以往“拿項目”說話的方式、多以人情化管理方式、用現場施工管理為主的項目管理習慣。中國葛洲壩集團企業管理部副處長劉斌表示到,在PPP模式下,建筑企業必須更加的加重合同管理、樹立誠信的觀念、強調誠信的建設,和合作各方建立起以合同為根據、以商務為措施、以法律為手段的契約文化,從而多方面的保障各方權益和利益,一起分擔各類風險,實現多方面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