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BT等模式對于社會資本而言更多著重于建設環節,建成后的運營主要由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而PPP模式強調的是社會資本對基礎設施項目的全周期參與,這將有利于其更大發揮自身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比如,從去年開始,對于建設方提出入股施工一體化的建設模式的項目,公司除了獲得施工收入外,還可以通過約定來鎖定一定的投資回報。PPP項目受追捧,有其必然性以及直接有效的深刻意義。
1. 承包商的傳統工程項目正在急劇減少
在全國服務及巡講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許多地方招標辦工程招標數量減少1/2,許多省份新開工項目數量減少了2/3。與之呼應,商品房庫存壓頂,開發項目紛紛停工;制造業產能過剩,新建項目幾乎必要;地方政府債務已到16萬元紅線,無力啟動新建設。
傳統工程項目正在急劇減少。傳統市場的門正在關閉,一扇新的門已經開啟,這扇新的門就是PPP。
2. PPP是未來新建工程項目的唯一主要來源
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43號文,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政府支出全部納入預算,通過平臺公司大舉負債建設成為過去時,地方政府舉債被嚴格限制在地方債和PPP兩條途徑。而地方債主要用于替換到期債務,地方政府要搞新建項目,只剩下PPP這一條途徑了。這也是各地政府對PPP熱情高漲的原因。
3. PPP項目投資巨大可以替代傳統工程
各地紛紛推薦PPP項目,最近僅兩個月僅三個省份,推介項目投資額就近2萬億。11月26日,四川省推介估算總投資額近7000億元的756個待投資項目。10月26日,浙江省推介37個特色小鎮建設項目,投資2400億元; 8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2439億元。10月19日,新疆集中推出簽約項目115個,涉及投資1916億元,推介項目330個,涉及投資2129億元,合計445個項目、4045億元投資。更多PPP項目還在準備推介的路上。預計全國目前擬推介及已推介PPP項目投資額超過20萬億。
4,PPP項目帶來更廣闊的業務市場及利潤來源
專家分析到,一方面,PPP模式為建筑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業務市場和更加寬廣的利潤來源。
同一時刻,于PPP模式之下,建筑企業利潤來源從建筑施工的單一利潤變成了建筑上下游多個利潤點的匯集,可以分享項目投資、運營等多個環節的利潤,其質量、效益也高于傳統施工模式,提高了行業和企業的利潤空間,并且讓其盈利更加持續和穩定。
在另一方面,PPP模式中建筑企業作為社會資本方要全程參和項目規劃設計、投融資、項目建設和運營管理等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施工企業從原來單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資商、施工承包商和運維服務商的多重角色轉變,更加有助于建筑企業實現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為其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