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正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繼5月下旬國務院派出9個督查組在各地開展督查外,近日國家發改委派出的6個督查組也陸續到達地方開展工作。
6月1日到4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帶隊在浙江、河南就民營經濟發展、大數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化解過剩產能等情況,進行了調研。
另外,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農業司、基礎設施司等副司級領導帶隊的6個督查組,分別對環保投資、農業、鐵路民間投資情況等進行了調研。
從調研情況看,很多民企反映政策需要進一步細化落地,民企和國企需要同權等體制機制問題。
為此,國家發改委6月6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的實施意見》政策說明,提出要充分保障企業的運輸自主權,探索利用鐵路運輸、土地綜合開發等預期收益進行質押貸款等,解決民企投資不積極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劇錦文認為,經濟下滑使得很多投資領域缺乏吸引力?,F在民企投資難,有體制性因素,中央政策從出發點到具體落實時還有距離;而一些好的PPP的項目,往往是國企與國企合作。
“全國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很重要,”他說,“在國家新政策的支持下,民間資本的投資也可以創新投資模式。”
發改委高頻調研民間投資
5月下旬到6月初,國家發改委在各地進行的調研非常密集。
根據了解,民企目前投資意愿不強,無外乎融資成本高、投資回報低、部分領域產能過剩嚴重,以及民企和國企存在不公平競爭等系列問題。
徐紹史指出,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運營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綜合分析,這些困難有市場需求不足的原因,有政策落實不到位的“中梗阻”問題,也有企業不能很好適應新形勢新挑戰的自身原因。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民企不愿意投資原因很多。很多國企資金實力大,在一些環保投資招標時給出了超低價格,這對民企產生了擠出效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6路調研組也涉及了很多民企投資的具體行業問題。從5月20日到月底,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巡視員邱天朝、稽查辦巡視員趙文彪、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基礎產業司副司長任虹、法規司副司長張治峰、產業協調司副司長盧衛生等,分別帶隊在各地就農業、環保、基礎設施等民間投資進行了調研。
有企業家在座談會上指出, 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目前其實只有兩P,即國企和政府,民企難以獲得與國企同等待遇。同時政府購買服務,并未放開給市場。另外也需要能統一稅收標準、取消部分環節的備案手續、減化銀行擔保審批條件等。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劉奇洪指出,金融資源都在國企手中,這是民企融資難、貴的原因。而一些進入產能過剩行業的民企,更是失血嚴重,“有些企業過去投資的錢都沒收回來,別說新增加投資了,就是連維持也很難?!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