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柳池村的王樹乾推著小型清運車,挨家挨戶收集村民分類放在門口的垃圾,然后將其運送到村東指定區域,等著鎮里的大型清運車轉運。像他這樣的鎮村保潔員,大荔全縣還有2100名,這是該縣自2013年開始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而采取的一項舉措。而此時,在江蘇省南京市,從事教育工作的林女士正和家人一起,陪伴86歲的老父親驅車前往70公里外的高淳區椏溪鎮,去找尋記憶中的“鄉愁”。這是一處整合了丘陵生態資源而形成的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生態農業為一體的農業綜合旅游觀光景區,2010年被世界慢城組織正式授予中國首個“國際慢城”稱號……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村鎮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祖國遼闊大地上呈現出一幅幅特色鮮明、生機盎然的錦繡畫卷。
廣袤大地創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鄉村經濟恢復,鄉村建設事業逐步發展起來,1949年到1957年每年約新建農房1.2億平方米,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的村鎮建設駛入快車道,逐步走上了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的發展軌道。“有了糧,有了錢,先蓋房”,是上世紀80年代后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廣大農民多年來一直夢想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美好憧憬成為可能。這一時期的農房建設開始活躍起來,建設規模不斷增大。1979年12月,原國家建委、原國家農委等部門聯合召開了全國農村房屋建設工作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30年來第一次召開的專門研究農村建房大政方針的全國性會議。
隨后,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快速轉變,農村的非農生產要素開始向鄉鎮流動,主要的經濟活動開始向鄉鎮集中。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成為鄉鎮企業存在和發展的載體,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城鄉物資交流的樞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中山市的小欖鎮、紹興市的柯橋鎮、昆山市的淀山湖鎮、奉化市的溪口鎮……一批批規劃合理、環境優美的小城鎮不僅給富裕起來的農民提供了就業良機,而且具有了營造現代文明生活環境的經濟實力。
1998年,《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作為全國村鎮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原建設部依據中央的決策部署和農村發展實際,適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建制鎮規劃建設管理辦法》、《村鎮規劃建設標準》、《關于加強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意見》相繼出臺。為了加強村鎮工匠從業資格管理、規范建筑工匠在村鎮從事房屋建筑活動,1996年,原建設部頒布《村鎮建筑工匠從業資格管理辦法》。這些政策法規確保村鎮建設一開始就走向了有序的發展軌道。2004年,原建設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確定了1887個重點扶持發展的全國重點小城鎮,有力地推動了小城鎮的率先發展,也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小城鎮改革夯實了基礎、提供了新的路徑。
環境治理結碩果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成為這一時期村鎮建設的“重頭戲”。
2003年,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拉開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序幕。截至2017年,浙江省累計約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占浙江省建制鎮總數的97%;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建制村全覆蓋,11475個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占比41%;90%的村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74%農戶的廁所污水、廚房污水和洗滌污水得到了治理。安吉、桐廬、富陽、德清等一系列美麗鄉村成為浙江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代表。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一行來到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調研,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余村逐步關停礦石開采,進行生態修復,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長期從事村鎮建設管理工作的李兵弟,至今仍然保留著2005年2月4日習近平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把握“兩個趨向” 提高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一文的報紙。他回憶說:“那是2005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剛剛提出,尚未全面推進。習近平同志文中寫到執政為民重‘三農’,以人為本謀‘三農’,統籌城鄉興‘三農’,改革開放促‘三農’,求真務實抓‘三農’,至今對各地農村實際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鄉村振興譜新篇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2018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兩個重磅戰略文件,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村鎮建設指明了方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高度重視,要求各級村鎮建設部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從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角度,從打贏三大攻堅戰的角度,統籌謀劃新時代村鎮建設。
近年來,村鎮建設成效顯著。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率從9%提高到20%,年均提高3.7%;2017年以來,對城鄉生活垃圾亂堆亂倒形成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開展兩輪摸底排查,排查出的2.4萬個規模較大的堆放點已完成65%整治任務;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截至2018年年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84%行政村;截至目前,中央累計安排2622.52億元補助資金、支持了2827.49萬戶進行農村危房改造;數千萬貧困農民告別原來的破舊危房,住上了安全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力改革創新鄉村規劃,樹立符合農村實際的編制理念和方法,建立縣域統籌的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機制,推行以村委會為主體的村莊規劃編制方法,大幅提升鄉村規劃的覆蓋率和實用性。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一些“網紅”特色鎮不斷呈現。安徽省巢湖市半湯鎮堅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設計理念規劃建設“三瓜公社”,打造南瓜電商村、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將農旅、文旅、商旅“三旅”融合,走上美麗建設的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遏制,保護機制初步建立。2012年~2019年,先后有5批共6819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啟動了我國傳統民居全面調查工作,《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分省卷已經出版。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扶貧成效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精準實施定點扶貧攻堅,不斷加大對紅安、麻城、大通、湟中4個定點扶貧縣的幫扶力度,大力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和貧困村人居衛生條件改善工作。部領導親自調研、選派掛職干部、實施精準幫扶,實現4縣全覆蓋。加強政策傾斜和溝通協調,大別山片區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幫助蘭考縣率先實現脫貧。
今年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在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中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印發指導意見,提出以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為切入點,廣泛深入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截至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有關部門共舉辦4期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培訓。浙江、河南、貴州、陜西和北京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基礎較好、積極性高、較為成熟的試點村村干部、幫扶團隊專家和所在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人等參加了培訓。截至4月底,全國有17個省共上報758個“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其中農村社區試點722個,涉及230個地級市、636個縣。
壯麗70年,村鎮建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建設和改造數百萬村莊、發展數萬個小城鎮、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美好答卷。奮進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村鎮建設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書寫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