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企和從業者要關注什么?
這個意見發表后,建筑業市場肯定會發生重大變化,建筑企業和從業者要高度關注,組織力量研究其動向和發展,有抱負的企業,還應該請管理咨詢公司進行戰略規劃,否則,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可能不是機會,而是被淘汰出局。
企業組織層面:
1.要關注資質會怎么“優化”。資質是從業的基礎,這次意見出臺,其實已經明確資質不會取消,而是優化,優化的字面意思是:“采取一定措施使變得優異。為了更加優秀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了在某一方面更加出色而去其糟粕;為了在某方面更優秀而放棄其他不太重要的方面;使某人/某物變得更優秀的方法/技術等”,我個人的理解是政府會保留企業資質,但肯定會繼續整合精簡,這次估計會在咨詢部分,即規劃、勘察設計、代理、造價、監理等智力服務領域動大刀,可能會合并大片,這個領域或許會率先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工程施工環節,住建部2014年已經動了小刀,后來有陸續發布了幾個文件,取消勞務資質是可能的,勞務資質不會被總包公司當替死鬼,估計安全責任還是會主要落在總包企業上。至于最終政府怎么“優化資質資格管理”,企業務必要高度重視。
2.要關注招投標制度怎么“完善”。接業務是企業生存之基,建企接業務主要通過招投標方式實現競爭。完善的字面意思是:使趨于完美。這就說明,招投標制度國家是充分肯定的,只是細部調整讓其趨于完美。確實,建筑業實行招投標制度以后,建造的成本有了很大的下降,企業也因充分競爭能力得到了提升。目前的專家評標制度也比較完善,只是有人說公共資源這塊業主權力被剝奪過多。因此本人理解以后大項目可能會對定標程序有所調整,即專家只推薦入圍的平行單位,最終定標那一下,可能程序上還是會要求業主確定一下,以便改善目前招投標“圍標,運氣論,業主推責”的現象。
3.要特別關注工程建設組織模式變化。不關注隨時可能會被政策out,這個轉變我覺得是剛性的,以后會形成咨詢公司和工程公司兩大類企業,在咨詢公司外圍形成大量建筑自由人,在工程公司外圍形成大量專業和勞務施工隊。
咨詢公司:咨詢公司主要負責為業主提供方案和全過程工程質量監督,會整合投資咨詢、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各項功能,未來幾年這個領域企業政策性重組或會大量發生,咨詢公司是今后大量聚集工程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的場所,監理會不會消失也是看點。咨詢領域以輕資產為主,國家會鼓勵方案創新,設計創新。個人執業,個人擔責主要在這塊領域實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建筑自由人,他們一旦有項目,既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也可以隨時掛靠咨詢企業,這塊的掛靠或將合法化,陽光化。企業為降低成本,不一定會長期雇傭某些高價員工,這些高價員工也不一定樂意長期只受一家企業雇傭,臨時合伙制會發展起來嗎?
工程公司:今后工程公司可能必須擁有細部設計的能力,這些人主要存在于工廠化生產系統中,為工廠生產建筑部件提供加工圖,工程公司還需要一部分為現場實施人員提供吊裝安裝方案的方案設計人員。工程公司主要負責咨詢公司方案的執行,接受咨詢公司監督,其核心人才會是注冊建造師,部件生產、吊裝安裝方案設計人員,生產作業技工等,而包工頭的作用在新的業態下可能會急速下降,因為沒有那么多現場支模板、搭腳手架、扎鋼筋、搗水泥的人員讓你管了。工程總包以大公司為主,但還需要很多的專業和勞務施工隊支撐,因為社保成本關系,現在建筑業技工隊伍還不穩定,這個《意見》出臺會改變專業和勞務施工隊臨時工、游擊隊的業態嗎?專業和勞務施工隊品牌能否出現,值得觀察?
工程總包我的理解不是“交鑰匙”工程,因為業主也怕承包商為成本降低安全系數,甚至瞎改方案,那是危險的。工程總包主要還會是在實施階段,咨詢公司可能會將一些細部設計放給工程公司,以便工藝和圖紙融合,但工程公司可能要接受咨詢公司監督的,否則又讓你施工,又讓你無約束改圖是不行的。
4.建筑生產方式會產生重大改變。這次國務院明確建筑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肯定會花更多的心血來改造提升,現場螞蟻般的農民工業態估計會因公共資源市場的裝配式要求發生根本性改變。裝配式建筑的春天肯定是來了,大企業要有制作部件的能力,要根據咨詢公司的要求完成建筑部品制作,運輸到現場后采用機械化安裝。以后預制的衛生間,預制的樓板,預制的水電組合構件會越來越多,這些零部件就像樂高組建一樣,想搭什么,就搭什么。
個人層面:
對于個人,以下人員會得到大力發展,大家有選擇性的努力吧:
方案設計者(建筑師),專業設計者(勘察設計工程師),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建造師),安裝技術工人,木工、電工、砌筑、鋼筋制作技術工人等。
以下人員可能會淘汰大片:
包工頭,輔助工,現場鋼管支模人員,現場大量搗水泥的輔助工等。
四、幾個關鍵字
首次提出打造“中國建造”品牌(以前提“中國制造”多);
首次提出優化資質資格管理(改變淡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質的提法);
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以前提工程總包多)。
總體來看,這次意見的高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或許這個行業的革命性改革或進步才開始了,每個企業和個人,都不應小視,盡管中國的天氣經常“光打雷,不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