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促進建筑業健康發展
會議提出: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解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發揚“工匠精神”。在振興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強調發揚“工匠精神”,這對中國經濟轉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推動內需增長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建筑業是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行業,建筑業雖然為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工程質量問題作為行業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主要“后遺癥”,在近年來表現得尤為突出,質量通病、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理念對建筑業提高工程品質、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各建筑企業應始終堅守“工匠精神”,于工程細微之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為社會和客戶奉獻更多的時代精品。
新型城鎮化:
以人為核心扎實推進
會議提出:要繼續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民工市民化。要繼續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三大戰略。
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解讀:近日,國家發改委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的通知》,此次新試點名單的公布也是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重要體現。近幾年,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迅速,到2015年城鎮化率已達56.1%。
在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無論是住房、學校、醫院,還是城市配套和生態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離不開建筑業上下游產業的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給建筑行業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建筑業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實施綠色建造,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是近年來行業一直推行的工作。此次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對促進綠色建筑、建筑工業化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建筑業或將再次迎來發展的機遇期,同時這也將成為建筑業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和發展方向。
國企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會議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解讀:自2015 年 9 月份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后,多地發布改革細則,地方國企改革駛入快車道。一年多來,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企業按照“1+N”方案積極探索改革路徑,亮點頻頻。但在國企改革邁向深水區的過程中,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步伐,不失為一種主要且有效的路徑,2017 年或將進入國企改革重點突破階段。
上半年,廣廈控股集團收購上海三家國企,公司已先后兼并重組了10多家大中型國有企業。這在建筑行業不是個例,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建筑企業嘗試國民混改,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此次會議中央雖未將建筑行業作為首批試點行業,但擁有龐大資產總量、市場占比一半以上的建筑央企和地方建筑國企也有望迎來包括混改在內的多種形式改革浪潮。
財稅改革:
降低企業稅費負擔
會議提出:要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要深入研究并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有序推動民營銀行發展。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解讀:財政政策要積極推進,離不開進一步減稅降負。今年5月1日,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其運行效果顯著,5—10月全國累計減稅2870億元。作為今年營改增試點的重要行業之一,建筑業營改增在過去近8個月中運行平穩,為促進行業和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從目前建筑行業發展的角度看,增值稅稅制相較于營業稅時代,創造了更加公平、中性的稅收環境,有效釋放了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推動企業轉型、結構優化、創新創業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將助力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未來要進一步加大降低企業成本的力度,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配合。同時,明年減稅方面將繼續發力,更好地落實“營改增”減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