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傳統文化專家
俞長江 演講俞長江:建筑與風水
各位朋友,我是一個性格相當冷靜的人,而且是三年之后年近八旬,早已達到了應該冷靜的年齡。但是,今天參加綠色論壇,參加中裝集團成立二十周年慶典,剛才又聽到在座的中年朋友、青年朋友,對于我,對于一個素不相識的老人,所給予的熱情的、鼓勵的掌聲,我內心仍然非常激動。為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地、無可比擬的、極其深沉的謝意。
我知道,臺下就座的幾百位朋友都是頂級的專家和社會精英。面對如此的受眾,我為什么還要氣喘吁吁來和大家進行說教呢?因為我認為弘揚傳統文化,弘揚《易經》是一種善舉,所以,不揣冒昧,前來和大家進行交流學習。
何謂《易經》?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或者說儒家傳統文化的基礎,是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五經,簡稱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當中,我認為最難讀的是《書經》,《書經》的文字佶屈聱牙、艱澀無比,最深奧的是《易經》。
《易經》問世6000年了,但有案可查的時間大約是3000年。《易經》甫一問世,就引發了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它博大精深,神奇無比;一種則認為它荒誕不經,純屬無稽之談。這種爭論延續至今,但是褒揚者日眾,貶低者日稀。
在它存世的3000年當中,帝王將相、文武百官、高僧隱士、學者名流,都在研究它;一介草民、江湖術士也在讀它。但是時至今日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讀懂這部書。帝王將相、文武百官在處理有關國計民生、軍戎大計時都要問一問《易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是大雅之書;江湖術士也把它擱在廟門、橋頭、地攤上,當作謀生糊口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是大俗之書;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研究的精微,人們忽然頓悟了,原來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都是沿著這部讀不懂的書所指出的發展趨勢變化著,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它又是一部奇書。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還被稱為“三玄之冠” (“三玄”是指《易經》、《老子》、《莊子》),現在也被稱為世界“三大經”之一(基督教的《圣經》、古印度的《吠陀經》以及中國的《易經》)。
對《易經》書名的理解有各種各樣的說明,我們采取漢朝大醫學家、大經學家鄭玄他的解釋,他認為“易”有三意,就是簡易、變易、不易的含義。“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其一是:容易,簡單;其二是:轉化,改變;其三是不變。
先說“不易”,即沒有變化,指的是客觀事物相互的穩定性。我們知道最新科研成果,認為地球存在不是十億年而是四十六億年,這在四十六億年當中,地球作為太陽的衛星,要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每公轉兩周所用時間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規定的時間是三百六十五天六小時九分九秒八。地球本身它要自轉,它自轉兩周所用時間是二十四小時零三分之七秒,月亮作為地球的衛星,要圍繞著地球旋轉,它和地球的夾角是六十八度,每天旋轉十三點八度,旋轉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二十七點三二天,四十六億年當中分毫不少。
如果說誤差一秒可能我們今天都不復存在,這就是事物相對的穩定性不變,即“不易”。地球、宇宙、自然界的變化不是以年齡單位是以億年為單位,那些說某年某月地球就要毀滅,純屬無稽之談,地球的毀滅必須有三個條件,地心、冷卻、磁場消失、氧氣用盡,地球還在青壯年時期,怎么可能地球還有幾十億年的生命。所以我要說,各種言論蠱惑,你們好好生活,好好掙錢,不要考慮那些。
其二,變易。江河湖海、雨雪風霜、聲光雷電人類的社會,我們人類本身的外在九竅,內在五臟六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現在物理學有一條非常有名的定律,測不準定律,你用做相近的技術,最精密的儀器,在四維空間你以為測準了一個客觀物體的數值的時候,它在四維空間實現的軸線上已經發生了變化,永遠測不準任何一個客觀物體的數值。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哲學家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當你再次進入這條河流的時候,無論河流的水是浪潮洶涌還是光平如鏡,人類的水已經不分晝夜,日夜東流,所以人不能再次進入同一條河流,這就是變易。客觀事物,紛紜復雜,瞬息萬變,一秒鐘可以生,一秒鐘可以死,向前一步車禍發生死于非命,退后一步安度百年,壽終正寢這種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情況怎么來把握?《易經》與天人合一的觀點,用最模糊也是最科學的陰陽來把握,把握這種變化。
《易經》觀察和解釋萬事萬物的方法有三種,一個是二元分析法,即陰陽變化與轉換;另一個是五行分析法,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還有一個是天人合一,現在越來越受到世界科學家的重視,受到一片贊譽。很多我們不能詳說,只舉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話來說明。《愛因斯坦全集》(中文版第一卷)中說,西方現代科學的兩大支柱,一個是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代發展起來的形式邏輯,另一個是歐洲14世紀文藝復興以后發展起來的實證物理。
中國的先圣先哲沒有走上這一步,固然值得驚奇,但更值得驚奇的是他們依靠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觀點把我們能做出來的都做出來了,而且要早上1000年。所以我說,對待《易經》,我們當然不能采取大國沙文主義的態度,妄自尊大,也不能采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妄自菲薄,應給它一個合理的評價。
《易經》為千年奇書,應認識其博大精深
我們做過一項科研調查,全國現在吃所謂《易經》飯的,最保守地估計有250萬人,還不包括城市里的。他們之中,87%沒有接受過中學以及以上教育。這些人第一沒有讀過《易經》,或者說讀《易經》也讀不懂,往往僅以直觀思維對事情做出判斷,看見什么就是什么,胡亂臆測,使得人們對《易經》印象很差。
二百五十萬人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但是我們應該允許,二百五十萬人吃所謂《易經》飯。他們都要就業,而且吃的要比別人好。你既然允許幾十萬人吃魯迅飯,你既然允許幾十萬人吃曹雪芹飯。北京電視臺一個《紅樓夢》選秀,有四十五萬靚男俊女參加,弄得神魂顛倒,所以我們應該寬容,允許這些吃《易經》飯的,但是對于他們的“神學讖語”這種迷信不應該相信。二百五十萬人當中,86%沒有受過中學教育,所以這個隊伍的混雜可想而知。
事實上,《易經》告訴人們:自己的敵人是自己,只有自己能打敗自己的敵人;自己的上帝也是自己,只有自己能夠造就自己。
學習《易經》,首先要了解它的深刻性。《易經》的作者都是什么人?一是古代的天文官,一是古代的史官。假定20年為一代,據有案可查的時間,《易經》流傳約3000年的過程中,共有150代人。150代的天文官,整夜觀察天象,并且做記錄。古代人對星象的每一種變化都觀察得特別仔細,出了差錯是要掉腦袋的。還有150代的史官,他們歷經王朝更迭,社會的大變動,都要秉筆直書,記錄下來。3000年來,他們把天體變化的規律與社會變化的規律結合起來,就成了《易經》。
再經過古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之集大成,兢兢業業積累下來的資料,難道還不夠精深和博大嗎?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在河南羑里,遭受了什么樣的苦難呢?殷紂王把他的長子殺死,剁成肉泥,熬成肉粥端給他,說,這是你長子的肉粥,喝下去。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文王演繹出周易之后天八卦來,怎么能不深刻。現在《易經》居然能夠指導幾千年之后人們的活動,指導人的思想,它的深刻性應該被充分認識。
其次,不要一讀《易經》,就覺得能立竿見影、從中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孔子說,《易經》“無思也(沒有思想),無為也(沒有作為),感而通天下”。它就是一個紙上的東西,沒有思想和作為。你必須反復讀它,仔細琢磨,讓它與你的思想發生共鳴,這樣你才能夠了解它,才能起作用。
許多人學習《易經》常常想走捷徑,認為《易經》就是算命,有六爻、搖戧、抽簽之類。事實上,學習《易經》一定要讀本經,每讀一段就停下來琢磨琢磨它說了什么,了解它的宣示義與啟示義,與你的思想發生共鳴,它才會起作用。此時你再看那些風水等等,就非常簡單了,就可以高屋建瓴了。
由于人類自身的局限,不可知的事情太多了
我告訴大家,人認識外界事物特點是什么?如果不依靠工具,不依靠儀器,人對外界認識的能力很差。不是很強,是很差!為什么這樣說呢?
嗅覺不如蚊蠅。你剛切好韭菜,要包餃子,兩里地之外的蒼蠅就來了。你剛到草地里一站,蚊子就叮了你兩口。兩只雌雄飛蛾相聚,五公里放飛,半小時以后兩只飛蛾靠嗅覺湊到一起。
我的朋友,是武漢大學副教授、中科院院士、南北極探險專家,曾到過南北極十次。他到電視上演說,到南極不用帶槍,到北極必須帶槍,為什么?北極熊異常兇猛,它的兇猛不在于一掌可以把人拍成粉碎性骨折,而在于八公里以外,它就能聞到人的氣味。所以我上課講,那些不講衛生、不愛洗澡的人千萬不要到北極去,否則的話,你會第一個成為北極熊口中的美味佳肴。
聽覺不如貓狗。夜深人靜,兩里以外的村邊有點動靜,人還在呼呼大睡,狗已經警覺起來了,老鼠出洞悄無聲息,貓已經覺察了,人做不到這一點。
視覺不如鴟梟。鴟梟就是貓頭鷹,它在能見度很低的深夜,睜一眼閉一眼,它的視野要比我們人類廣闊的多。
觸覺不如蝙蝠。電視上演在暗無天日的山洞里,上萬只蝙蝠上下翻飛,它靠聲波調整飛行方向,沒有兩只碰到一起。一萬人聚集在一起,沒有指揮后果,不堪設想。湖南長沙八中踩踏事件就明證,這叫觸覺不如蝙蝠。
向覺(方向的感覺)不如飛鳥。把一只訓練有素的信鴿從深圳帶到新疆放飛,經過二十多天的飛行,它疲憊不堪,但是它飛回深圳來了。而我們一個人帶到新疆,不是鐵路線的地方,說,你回去吧。再找到他的時候,可能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當中的干尸。
所以,我們人對外界這六種感覺,不如一些生物,這就叫“嗅覺不如蚊蠅,聽覺不如貓狗,視覺不如鴟梟,觸覺不如蝙蝠,向覺不如飛鳥。”不可知的事情太多了,不要輕易就否定,要虛心學習各種知識。
《易經》揭示人生命運的18種因素
人們認識外界要依靠6種感官:耳、眼、鼻、舌、身、意,而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大體分為3個層次,又叫上、中、下三界。下界為有質有形,就是說有質量、有形狀。我端起這個東西看得見、摸得著,敲一敲,聽得到,誰都承認這是客觀存在。
中界,一為有質無形,一為有形無質。什么叫有質無形呢?就是有質量沒有形狀。比如說,我有一塊制造重型坦克的30厘米厚的合金鋼板,給您一把手鉆,請您在上面打一個孔,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超強電流瞬時就能穿透它。
這超強電流可以說威力無比,質量驚人,但是人們看不到。以前的科研成果認為人類可見物質占20%,不可見物質占80%;而最新科研成果則認為,人類肉眼能夠看到的物質不會超過5%,95%以上都是看不到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人類肉眼能夠看到的最大物質是什么?是太陽。
但是,3.5億光年之外,一個黑洞的質量就相當于太陽質量的180億倍。所以不可見物質是不可想象的,這叫有質量沒有形狀。在這一界里,還有些物質有形無質。什么叫有形無質?比如做夢,有山有水、有故事、有人物,故事跌宕起伏,本人還參與其中。驚險處嚇出一身冷汗,形象非常清晰,但是沒有質量,有形無質。
還有更特別的,某年某月或者出差旅游,初到一地,此場景怎么似曾相識,似乎前些年做夢經歷過。這都屬于人對外界認識的中界。我相信咱們對外界的認識肯定達到中界水平了。因為有點科學頭腦的人都會承認這也是客觀存在,只不過咱沒看到。如果一個人的認識到了中界了,而不排斥還有無質無形的東西存在,這個人在我們看來就可以學習《易經》了,就叫有悟性了。
上界就是無質無形。比如說緣分,看不見、摸不著,既無形,也無質;比如說命運,也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在推動著你。那么,是不是我們就得信命了,就等著命運的安排?或者說一切都因命運決定?不是的。《易經》認為,特別是我的老師——黃老說過:“人的命運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
有18種因素影響人的命運。哪18種因素呢?
1.先天之基。生在宰相之家,與生在山野村夫之家的孩子,社會起點肯定不一樣。
2.后天之德。
3.開智之學。
4.社會之機。
5.人生之遇。人生中碰到了什么人(包括父母、夫妻、導師、貴人、小人等等),對人的命運都有影響。
6.個人之貌。情于中而形于外,你內心對人特別誠懇,就會顯現在臉上,人家就愿意跟你交往,朋友就多。
7.終生之為。指一生是勤奮還是懶惰。
8.居住之境。指居住環境對人的影響。比如北京中醫四大名醫:蕭龍友、汪逢春、孔伯華、施今墨,醫術非常精良。蕭龍友還是御醫,周總理、毛主席都請他看過病。但是與他們醫術水平相當的不止這4個人,可能有14個人,甚至40個人。別人為什么沒有成為大名醫,而是這4個人呢?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四合院或者說大宅門做依托。解放前的西交民巷,現在人大會堂前面,那是非常有名的街道,有一個歐式花園住宅,那是施今墨的宅子。醫術再精良,但你住在北京原來的順城街、壇根、門頭溝的棚戶區,也永遠成不了大名醫。
9.品性之格。性格決定命運。
10.健康之體。
11.才。才能的大小。
12.智。智商的高低。
13.善。慈善的情懷。
14.識。知識的多寡。
15.瞻。是否高瞻遠矚,有沒有走一步看三步的眼光。
16.膽。在關鍵時刻敢于拍板。
17.向。就是方向選擇。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18.嗜。嗜好琴棋書畫、吹拉彈唱、跑跳投擲,都很好;偏偏嗜好冰毒鴉片、“搖頭”嗎啡,命運就不難揣測了。
所以說,人的命運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這18種左右命運的因素,一則是通過黃老的教導,一則是我自己領悟出來的。學習《易經》的目的不是給人做預測,而是主要學習《易經》里邊做人的道理。
《易經》指示人生坎坷,應以“六然”應對
《易經》是思維科學,它是以7種思維方式對同一件事情做出判斷,力求接近這個事情的本來面目。包括直觀思維、類比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靈感思維、靈力思維。
比較難理解的是靈力思維。靈力思維就是一種綜合判斷的能力。黃老說過,學習《易經》要悟出六然。
1.諸事發生,有其自然。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有來龍去脈,都有根苗微漸,就看你有沒有分析和發現它。
2.遇到諸事,處之泰然。遇事不要心慌意亂,不要手忙腳亂,否則不但于事無補,甚至還會導致禍不單行,冷靜分析就會找出應對之策。
3.諸事順利,心理淡然。我上課舉過一個例子:深圳有個老板,60多歲,有十幾億身家,就覺著自己了不起了。我就對他說:“你不要這樣。2006年的首富陳天橋,身價46億,當時才26歲,你怎么和他比?”
4.偶有不順,心理坦然。誰都會有不順心的事情,只要沒有對不起天地、對不起父母的虧心事,經過努力,這一頁很快就會翻過去。
5.艱難曲折,人生必然。人生不會一馬平川,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艱難曲折,很可能成為人生財富。
6.礪煉讀書,始能悟然。寶劍鋒從磨礪出,只有經過礪煉和讀書,才能悟出人生這杯茶的滋味。
如果你悟出了這六然,人心就靜下來了,面對事情就會有比較合理的處置。
百分之七十五的風水都是科學的
我告訴大家,百分之七十五的風水都是科學的。風水是什么?我在中央電視臺講過,風水是我們的祖先在建筑選址、建筑布局、建筑設計方面的經驗總結。風水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社會科學的,一個是自然科學的。
風水要宏觀考慮,不要微觀分析。《易經》講察行觀勢,三十丈(一百米之內)為形,三百丈(一千米之內)為勢,要察形觀勢。
如果說在形勢范圍之內,有垃圾填埋場、傳染病醫院、高壓走廊、電視發射塔、屠宰場、臭溝,更不要說林園墓地。你的住宅五十米之內就是一個加油站,那不考慮汽油的揮發,柴油的揮發,你也要考慮三十年它不出問題,到三十一年,它可能就出問題了,那是一個定時炸彈。所以,你要宏觀考慮你的家,一百米之內,一千米之內是什么情況,首先要宏觀考慮。
“言不妄發,發必有中;言不妄陳,陳必有序;意不妄用,用必可察。”你說一個事實道理,就要有理論根據。那我舉個例子。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給兩個美國德裔物理學家彭齊亞斯(Arno A.Penzias)和R.威爾遜(Robert W.Wilson) ,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背景微波輻射。他們在美國新澤西州,靠巨型的衛星天線接收到了天體的能量。這種能量后來證明是四千四百兆赫超微波,這種超微波對人和生物是一種能量。不像微波爐的長波,穿過人體后,對人體是有害的。
人們從這兒推想,為什么所有植物的花都不是平面的,都有一定的弧度,勺形、碗形、半碗形、喇叭形……為什么?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來自天體的能量。什么能夠吸收更多的能量呢?那就是把花的器官調整到跟衛星天線一樣,像大鍋一樣的角度,才能更多地接收天體的能量。
我們聰明的祖先不知道什么叫超微波,但知道什么叫“氣”。《易經》告訴我們:看有字之書,悟無字之道;觀有物之形,悟無形之氣。中醫非常講究氣,氣實際上是一種能量。氣順則健,氣逆則病,氣弱則喘,氣絕則亡。氣,無形,但是有力。吉氣則得,病氣則失。那么氣是從哪里來的能量?人居住的環境若陰陽平衡、五行平衡,就能夠產生吉氣。
我們的老祖宗把“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種山環水抱的自然形勢稱作風水寶地,在那里安葬先人,成家立業。為什么這種山環水抱的形勢稱作風水寶地呢?因為這種三面環山,眼光開闊,最好有水面,這種自然環境是一個超巨型的,自然形成的吸收天體能量的大鍋,所以在這里邊,“氣”(氣場)就充分。
在座的各位很多是專修建筑設計行業的,在考慮建筑朝向的時候,要按照中央氣象臺全國十六個地區的劃分規定,知道什么是最佳朝向,什么是不宜朝向,什么是適宜朝向。
最近,我把《易經》的精華部分,提煉出來,形成了《易學箴言一百條》。《易經》是講求數的,無象無數,無數無象,數有象征,象籍數陳。我在世界易經大會上有一發言,談到從一到九數的象征意義,每一數選到幾種,也一并放在這本手書《易經》里面。我舉了許多實例來進行闡釋,讓普通讀者,或者說暫時讀不懂《易經》的讀者也能夠看懂,希望對在座的各位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