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行業市場預測
寒冷——反對理由:賣場擴張過度,成本上升
房地產效應不能立竿見影
家居行業雖然是的房地產的下游行業,但房地產回暖,這個效應波及到家居行業仍需要一段時間。近一段時間,各地紛紛出臺的“國五條”,讓民眾在細則出臺之前排隊購房的熱潮隨著細則的頒布熱情會大為消減。在家居行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樓市打噴嚏,家居患感冒”。意思是說,樓市行情和家居市場狀況緊密聯系。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影響下,家居市場必然萎靡不振。
賣場過度擴張,需求過剩
目前,我國連鎖賣場的老大紅星美凱龍旗下賣場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超過德國家居賣場面積(500萬平方米)的總和。居然之家旗下賣場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其他擁有連鎖店總面積100萬平方米左右的賣場也不在少數。
賣場擴張過度,導致的直接結果是賣場過剩,目前我國家居賣場的體量已大大超過了市場消費容量。此外,我國一、二線城市賣場面積也相當驚人:北京家居賣場約400萬平方米,上海、深圳家居賣場面積約300萬平方米,香河、重慶、廣州、東莞家居賣場都超過200萬平方米……幾乎所有一、二線城市,其家居賣場容量都超過了應有的容量。
另據統計,目前,全國家居賣場總面積超過4000萬平方米。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按1萬平方米年銷售1億元計算,目前國內市場年銷售2000億元,只有2000萬平方米的賣場就足夠了。這意味著有將近50%的賣場過剩。過于失衡的買方市場,客觀上也助長了消費惰性,使市場進一步萎縮。
運營成本上升,經銷商壓力大
如今隨著人力成本、租金、宣傳推廣費用等不斷上升,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深圳某企業董事長也提醒企業與經銷商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從導購員的工資,到產品運輸物流費用,再到賣場的租金,加起來幾乎比去年高了一倍;外在市場又不景氣,這樣還能賺到幾個錢?”調研中一經銷商說道。
家居企業的弊病依舊
家居行業小企業、各種品牌多如牛毛,自主研發力不強,缺乏品牌核心競爭力,同質化嚴重……家居行業種種弊病一直存在,而且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解決的。家居企業的各種弊病以及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只會延長這個冬天的時間。
洗牌:未必不是好事
無論是“悲觀派”還是“樂觀派”,個中言論均提到了一個詞:洗牌。作為房地產的下游產業,2013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將走向何方?這是中國地產和相關產業人士最關心的話題。對于市場未來的預測,從來沒有專家能一錘定音。有聲音說,2013年樓市將回暖;有聲音表示,2013年,樓市將崩盤;也有聲音認為,2013年依然持續低迷,而且將持續很長時間。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影響下,銷售不景氣、企業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使得廠家競爭更加激烈,家居行業的洗牌正在不斷加劇。
中國家居產業高速發展,尤其是經過近十幾年的快速擴張,在短時間內走完了國外幾十年的發展道路。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居然之家集團總裁汪林朋指出,目前行業年魚龍混雜,真正把發展放在管理和服務上的企業少之又少。面對已經的2012年,在房產調控的影響下,行業將進入大浪淘沙的洗牌階段。
的確,對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品牌意識越來越強,不僅僅關注產品的價格,更加關注品牌的選擇。品牌,無疑增加了品牌的洗牌籌碼。產業化的家居行業,比家電、百貨晚了5—10年,比國際汽車行業晚了80年。只要有人,就有家,就有家居。所以,家居行業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