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企業承攬的項目已占到國際水泥工程建設市場份額的40%以上,并由此帶動了成套技術裝備和勞務的出口。
中材集團ABC水泥廠是由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和意大利三方股東聯合成立的敘利亞阿爾巴迪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的大型現代化工廠,項目投資約3億美元,由中材建設承建,目前水泥廠建設已經接近尾聲。中材建設以“交鑰匙”方式承建的這座巴迪亞水泥廠,是中國在敘利亞最大在建項目之一。
中材集團水泥技術裝備工程業務不僅繼續在國內市場保持最大份額和絕對控制力,而且在海外業務快速增長,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別占據國際市場30%、34%和36%以上份額,并且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真正實現了集團提出的“發揮集團水泥技術裝備工程產業鏈完整優勢,以總承包模式為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戰略方針。
目前,該集團水泥工程業務進一步在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擴展,項目累計遍及60多個國家,集團的SINOMA品牌已成為國際水泥工程市場的著名品牌,成為中國制造業新的“形象大使”。中材集團從零起步,短短數年就躋身世界同行業前列,位居世界第一。
多年來,憑借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系列核心技術和從工程設計、裝備制造、安裝施工、調試達產、售后服務一條龍的總承包(EPC)業務服務模式,中材國際、合肥水泥院、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等一批企業提供的總包業務模式被業內人士稱為“交鑰匙”工程。
十年來,建材產品總體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不僅出口水泥、玻璃及非金屬礦等產品,建筑衛生陶瓷、墻體材料工業等產品不僅出口水泥、玻璃及非金屬礦等產品,建筑衛生陶瓷、墻體材料工業等產品也大量出口。玻璃纖維行業大企業啟動實施了海外投資戰略,瞄準海外市場,“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升了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影響力。
大企業迅速崛起
一批大企業的迅速崛起,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體現了建材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
目前,中國建材、中國中材兩個跨多個子行業的中央企業,成為領軍企業,形成建材行業企業格局中的第一陣營。海螺、冀東、山水、金隅、華新、金晶、南玻、華潤、惠達、新明珠、浙東等一批大企業成為各自產業的排頭兵。另外還有一批大企業正在崛起當中。
這些大企業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各方面的工作,成為引領行業科學發展的脊梁,提升建材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明顯。
十年間,全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總額分別翻了近7倍和近20倍,這一優異成績的取得,是與正在逐步形成的以大企業(集團)為骨干中堅力量、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企業組織格局是分不開的。
中國建材集團從2012年以來逐漸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最初以新型建材業務為主業向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的重大轉變。
正是在“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戰略指導下,中國建材集團才能夠緊跟時代潮流,創新發展模式,迅速做大做強。近年來,中國建材集團圍繞主業強化結構調整與聯合重組,吸納了400余家企業,退出了160余家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制造等領域形成了主導優勢。
2011年中國建材集團資產總額達207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941億元、同比增長43%,利潤158億元、同比增長109%,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103%,各項主要經營指標均超額完成規劃目標,穩居中國建材企業百強首位。中國建材集團擁有全國技術水平最高、最具權威性的科技研發和工程服務機構,擁有管理先進、最具競爭力的進出口貿易與物流分銷體系。
充分發揮大企業的引領作用和提高各產業龍頭企業的影響力,以其為榜樣并與其對標是加快行業總體水平提升的一個捷徑。大企業代表著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其發展理念、管理模式、競爭趨向都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并在實施兼并重組之后利用自身優勢直接提升了被兼并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由此促進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