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冰198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歷任江蘇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中國建筑技術發展研究中心(現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建設規劃室主任規劃師。1992年,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創始人袁庚董事的支持與鼓勵下,與金逸群共同創辦建筑設計工作室,1995年參與協助羅征啟老師創辦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1998年應招商局集團邀請,參與創辦深圳市招商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005年主持該企業私營化改制,成立深圳市城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007年參與主持與AECOM集團合并,后任AECOM中國區建筑設計董事總經理。2014年3月加盟筑博設計,擔任筑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毛曉冰
以下內容摘自《中華建筑報》記者馬生泓對毛曉冰的個人專訪
2007年,對建筑師毛曉冰而言算是他職業的分水嶺,他所帶領的頗有影響力的深圳市城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合并于全球著名工程公司美國AECOM集團,他和他的團隊從而開始了一個和此前截然不同的執業體驗。
并購與被并購
AECOM,一個向城脈設計伸出橄欖枝的世界財富500強公司;城脈設計,一個幾經周折,曾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中國民營公司。無論怎么看,兩者存在相融的可能性都比較小,但它們的確就這樣相逢了。
曾幾何時,建筑設計業界存在國家設計院和民營設計院之爭,悲觀的一種說法是,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后者沒有競爭的實力。如果沒有競爭的實力,未來又在何處?
AECOM合并城脈設計似乎做出了一個樣本。盡管城脈設計在業內口碑不錯,但是和大公司相比,它還是一個人數不多、各方面尚待完善的本土設計公司,卻因為它的誠實和努力,為自身的發展和未來確定了明確的方向。AECOM并購城脈設計不能不說是民營設計公司探索出路的一種思索,也是民營設計公司踏上更廣闊的舞臺的一條途徑。
“發展企業須有大智慧。”毛曉冰說。
2007年,城脈設計歸結到了AECOM旗下,而AECOM建筑設計業務線也通過城脈設計的積淀在中國的建筑設計行業有了一定基礎的起步。
任何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都會出現這個時期的瓶頸。盡管此前城脈設計和初期相比,前進了很多步,也似乎到了一個穩定時期,但從實質上看,民營設計公司的弊端也在這個時期顯露,特別是人才的發展難以繼續。
有一段時間,毛曉冰看電視劇《三國》,“你會發現發展快的那一方肯定是人才濟濟的一方。同樣,民營企業要快速發展,得有好的人才儲備,而我們在這方面碰到很多問題。”
“民營企業是蜂巢,就那么多窩,填滿后很難有蜜蜂再進來;跨國公司好比航空母艦,有很大的平臺,這個平臺能提供較多的各方面的支持。”談到并購,毛曉冰說,更重要的一點是AECOM和城脈設計在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上是一致的:誠信與正直、員工、客戶、卓越性、創新性、靈活性、安全、盈利性增長。
“加入AECOM后,我發現我們的設計企業還沒有體系化,AECOM教給我們很多實在的東西,這個平臺可以讓我們的事業做得更大。”毛曉冰坦言,他由此發現還有好多事情不會做,中國設計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由于和跨國公司的背景以及文化的不同,本土公司在被并購后多少和前者有些沖突,但并不構成影響。自從加入AECOM,毛曉冰對它贊譽有加,城脈設計的5位合伙人中的4位至今仍留在AECOM,大家對并購一致贊同,“有一人反對就不會通過”。
而AECOM建筑設計事業線也并非就此停留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還在積極尋求可并購的對象,以此增強各方面的實力。建筑設計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例如先進的規劃、強大的資金、全球化的綜合技術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等,都可在AECOM獲得;建筑設計事業線在這樣的平臺上,面對的不再只是中國,還有全世界。“我們不能用以前的模式來做現在的事情,而是要吸納有共同志向的人,做更大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我們這個團隊的理想,也是我個人的理想。”毛曉冰說。
城脈設計適合AECOM,適合在它的框架下發展
“近期,我們總結和反思了自己在這個市場上的定位,發現客戶之所以一如既往地信任我們,是因為他們對我們做的設計所產生的價值有信心。”談到何以立足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毛曉冰說。同時,AECOM建筑設計深圳辦公室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和他們從未謀面,卻對他們抱著十二分的信任,從市場來看,這的確是建筑師的成功。毛曉冰說對客戶,在較早以前,建筑師一定會講個故事,教育客戶;現在,不講故事了,建筑師教育于客戶,要知道后者在想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操作,從根上說是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加強了與服務對象的交流和溝通,建筑師的作品不僅得到甲方的認同,而且得到社會的認同。
“如果不是AECOM,而由別的公司并購城脈設計,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
“這種假設基本不存在,因為基本上不可能有設計公司像AECOM一樣出得起那么高的價錢。”毛曉冰立刻否定記者的假設,“但最重要的是AECOM的多元文化造就的容納性很強,所以城脈設計適合AECOM,適合在它的框架下發展。”
做適合目前中國發展需求的建筑——這種建筑和諧于現在中國的經濟能力、技術方法、審美觀念和生活習慣,并且提高項目的附加值,這樣的建筑是毛曉冰和他的團隊現階段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