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實錄】
關于IF獎
【新浪家居】首先恭喜您的“貴谷SPA體驗館”作品獲得IF設計大獎。您認為它能獲獎的原因在哪?
我覺得是貴谷SPA中尊重自然的理念符合了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愈來愈突出,各行各業,不僅是現代設計界,都在倡導環保自然。貴谷SPA位于高山上,海拔比市區高很多,山氣重,且門前有一條溪流。所以我們結合了地理環境,改造了原有的建筑結構,在接待大堂和休息廳之間建了一道廊橋,廊橋兩邊增設了水池,并將兩邊的墻改成格柵。這樣客人經由小廳(大堂)進入大廳(休息廳),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室外的環境也在室內得到延伸。不管早晨還是黃昏,都可以感受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那份悠然。
我想另一點吸引評委的是作品中體現的東方文化精神格局。
工業革命后,西方機械化大生產使得他們的設計四平八穩,德國更是如此。而貴谷SPA這種東方院落式的空間格局實際上呈現的是東方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人們不管是去做水療還是泡溫泉,都可以喝喝茶,吃吃點心,它講究靜處和回歸本心,但更加空靈和更有生活氣息。
【新浪家居】亞洲建+設大獎、iF獎,您如何看待每一次的獲獎?未來的設計方向是否會因此而產生變化?
由于是個人事務所的形式,我的精力也有限,更多時間放在設計上,而沒有時間提交作品。所以很多時候,參賽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之所以還會陸續參加,是希望可以借此檢驗作品和市場的結合度和了解業界對作品的意見,從而在設計中不斷進步。
獎項對我們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我常將設計的過程比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剛開始做設計的時候,就像初生嬰兒,對外界很好奇,什么都想嘗,后來嘗多之后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歡的,就會朝自己喜歡的方向去選擇和努力?,F在我們也基本有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和追求,那就是讓設計回歸生活本身。
【新浪家居】在建筑或室內設計這個領域,您有最認可的獎項嗎?您認為對設計師來說,獎項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我對國內外的獎項了解得都不多,很難說最認可哪一個獎項。
有一年我去參加在荷蘭埃因霍溫舉辦的荷蘭設計周,了解到凡是入選荷蘭設計大獎提名獎的作品都要拍成錄像,后期評委還會到現場勘察,我覺得這個還是相對客觀的。但我覺得,不管什么獎項,都是相對客觀的。即便是那些過程公正、程序公平的賽事,也因為獎項理念和主張的不同、通過二維圖片審核、有一部分優秀的設計師沒參賽而很難呈現整體設計的真正水平。
我覺得獎項的意義在于它是檢驗作品市場認可度高低的一個途徑,另外它展示了眾多的作品,我們可以從其他設計作品中汲取一些經驗和靈感。至于獎項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關于成長
【新浪家居】您說過“年輕的設計師,可能會模仿,但是不應該抄襲,應該有所取舍。”您認可模仿這一行為嗎?
我認為模仿是設計的一個過程。不像西方的教育,我們的教育真正讓我們動手的機會很少,造型能力比較弱,從大學開始,老師就已經教你模仿。畢業后也形成慣性,很難做到完全的原創。但模仿不是抄襲,而是一種借鑒,表現形式可以模仿,但內在的精神是模仿不了的,對場地的環境、實際需求,設計師應該要有自己的把握和認識,做出自己的原創。
【新浪家居】您的作品中是否也存在模仿的地方,比如借鑒某位國際知名設計師?
有的。我很喜歡雅克·赫爾佐格將一個廢棄的發電站翻新而成馬德里開廈銀行廣場當代藝術館,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安藤忠雄對高尺度的把握,隈研吾的負建筑,藤本壯介多樣化的魔術空間,等等,也會去學習和嘗試這些設計手法。
【新浪家居】為什么選擇了學習這些人?他們有沒有一個共同的層面吸引您的?
他們的作品所呈現出的精神令我感到親切,或者這么說,他們表達的理念部分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不會照搬他們的思想和表達方式,畢竟我們的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對空間的處理也不同。我會用我們的生活方式、情感來進行延伸,比如在江濱茶會所中,將建筑灰空間的概念延伸到室內中,表面上看起來跟建筑的處理手法很相似,但實際想要表達的精神卻不一樣。建筑上的灰空間是一種過渡,但在茶會所中,它是一個個端景,是空間的視覺焦點和精神聚集地,在有意無意間令空間更加靈動、飽滿。
【新浪家居】您對福州的文化、市場環境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它們對你的設計產生了什么影響?
在福州做設計確實會比較特殊。北京上海的海歸設計師很多,國外知名的設計企業也會入駐,而廣州深圳的設計師則很早就從香港設計師身上學習到新的設計理念和方式。當設計業相對發達之后,家具、材料等相應的配套也更成熟,如廣州深圳的家具業都很發達。
而福州是丘陵環境,所有人的行為也是跟山溝溝繞來繞去,思維方式活躍多變卻還是相對保守。但由于跟臺灣接近,且閩南文化也是中國獨立的文化體系,所以又葆有自豪感。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大型的項目都是由北上廣深的設計單位來設計,本土的設計師設計的都是小項目。但正因為業務不多,他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細節的設計上,把小空間做到極致,從空間中尋找一些變化。雖然缺乏相配套的設施,所運用的大多還是傳統材料,但他們做得很精致、很有韻味。
【新浪家居】您在設計這條道路上,您覺得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是怎樣解決的?
在設計這條路上最大的挑戰是“欲”。包括我自己現在還是放不下,骨子里的情結就是想好好做設計,但為了顧及家庭和對公司員工負責,很多時候得接一些自己不喜歡的項目。如果能把欲望克服掉,專心做設計,那他就是一個大師,能做出很豐滿、飽滿的空間。當然從技術、工藝角度看,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有更多。
【新浪家居】對于公司管理和項目設計,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1995年跟人合伙開公司,到2005年自己獨立出來,背負了很多的債務和壓力,但當時我很堅定,要好好做設計,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做好。所以從2005年開始至今十年,客戶還是很信任我們的,公司的發展也算順利。我們的老員工,他們有的離開公司,回家結婚生孩子,但還是不時會過來聊聊天,逢年過節也會來拜訪,這就是我們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