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設計領域,他創作出蘇園一號會所、云音·禪會所、四季懷石料理店等為客戶連連驚嘆的設計作品;作為企業領導者,他帶領鼎合設計在河南這一他人印象中的設計洼地傲然佇立,推動整個河南設計行業的發展。
這個時代不乏設計商,一開始他們大多堅信自己具備奇高的藝術天分并懷才不遇,在"恨為他人做嫁衣"的打工過程中蠢蠢欲動,一有機會便不顧一切自立門戶,接著在與客戶的博弈中或固執己見或討好盲從,結果可想而知,于自我陶醉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或是被現實磨平了藝術天分,泯然眾人矣。
眼前這個人顯然不是他們中的一員,身處設計領域,他創作出蘇園一號會所、云音·禪會所、四季懷石料理店等為客戶連連驚嘆的設計作品;作為企業領導者,他帶領鼎合設計在河南這一他人印象中的設計洼地傲然佇立,推動整個河南設計行業的發展。更讓人羨慕的是,他還有一幫圈內好友,隔三差五小聚,天南海北地聊。
他是劉世堯,理想空間的勾勒者,鼎合設計的掌舵人。
帶著鐐銬跳舞
與劉世堯對談之前,我期待他講述自己作品表現出何種美感的同時,又擔心他會沉浸于其中不可自拔。事實上,我的顧慮完全是多余的,這場采訪從頭至尾,他口中都沒有出現"我的作品"這四個字--盡管我為此做了充分準備。甚至當我實在有些不甘特意詢問他滿意的代表作時,他的回答把這最后一點兒小火花徹頭徹尾澆熄--"沒有。"
并非什么"我更滿意的作品永遠是下一個"這種幾乎用濫了的煽情式后續。在劉世堯心中,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應是自由的、遵從內心的創作。然而身為一個設計師,卻要首先滿足個人空間使用要求與感受的根本需求,其次更好的結合建筑、機電、消防、燈光等元素,最后才能自由表達內心,傳達設計之美、視覺之美、感受之美。"帶著鐐銬跳舞",這一比喻很好地詮釋了室內設計的現實狀態。
除了硬性要求帶來的制約,與不同類型客戶打交道也是設計師必須面對的挑戰。故意找茬的也就罷了,劉世堯最頭疼的是很認真又很固執的人,"由于審美的不對等造成的這種狀態,讓人感到痛苦但又必須天天經歷。"他猶記得一個不差錢的客戶,要做居住別墅的室內設計,提出的要求極為簡單--有格調,上檔次。劉世堯放手開始了創作,沒想預算但剛確認就遇到了問題--客戶嫌太便宜了,擔心似乎達不到某種金碧輝煌的效果。講到這里,劉世堯左手扶額,微微蹙眉,顯然再現了他初聽到這個理由的表情。令人欣慰的是,劉世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客戶最終給予這份設計充分的信任,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令客戶直呼驚艷。"他能接受,這已經是很好的情況了。有的作品甚至最后能呈現70%,就已經很不錯了。"劉世堯將這個過程定義成一種妥協的藝術,更鼓勵自己"要習慣在這種痛苦中前行",說到此,他笑得略有些無奈。
在劉世堯眼中,室內設計從來都不是純藝術,更加注重的是理性思維的運用、感性情態的表現。"其實說白了是服務行業。我經常跟客人說,你不是我的客戶,你的客戶才是我的客戶,因為他們的需求才是我們最終要釋放出來的東西。"只有將設計建立在技術平臺之上,滿足了客戶的要求,才能進一步考慮從文化、藝術的層面去釋放精神信息,讓人們在釋放的過程中享受這個空間。
突破自我
長于對美的感知,這是劉世堯設計靈感的來源;曾經建筑師的經歷,則給了他冷靜的處事態度與嚴密的邏輯思維,令他更好地掌控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1986年,劉世堯進入河南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工作,在作為建筑師的十年工作經歷中,他的建筑設計方案在許多項目里中標并實施,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國內建筑市場的環境變化及"大砍樓堂館所"的政策導向,讓設計院的工作逐漸變成了打牌聊天式的賦閑養老,劉世堯不愿這樣虛度時光,應朋友邀請,邁入了他印象中更能充分發揮想象空間的室內設計之門。
"并沒有太多心理掙扎,過程卻很艱辛。"從建筑師到室內設計師,劉世堯坦言自己經歷了技術及心理的兩重轉變過程。建筑師往往需要對建筑物理、材料、結構、構造等知識運用自如,較之室內設計在宏觀層面更專業,微觀層面更細膩,在這一領域已經駕輕就熟的劉世堯轉投設計,于技術層面有著更淋漓的發展空間,這令他欣喜不已。而從建筑師到設計師的身份轉換,他卻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九十年代建筑師在人們心中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是需要仰望的,可室內設計畫兩張紙還要錢,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了。
遭受過一些質疑與冷遇之后,劉世堯迎來了一道曙光。一位海歸博士找到劉世堯,說自己家里要裝修,不設計一下不行。他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價格是每平方米50元,在普通人一月工資不過數百元的年代,這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這種認可在當時給了我很大信心,對自己,也對行業的未來。"
2006年,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年會上,深耕室內設計十余年的劉世堯發現了新的趨勢--專業設計機構的涌現,這些機構的作品與此前個人作品相比呈現出一種質變。劉世堯與好友孫華鋒及幾位志趣相投的設計同行,組建了一家設計公司,通過思維上相互碰撞、借鑒與學習迸發出適應市場環境快速變化的火花,鼎合設計應運而生。
做了十年之久的獨立設計師,習慣了一個人的戰場的劉世堯,此刻要面臨更現實的問題--如何管理好一個企業。
鼎合設計創立初期,劉世堯說自己幾乎沒有任何管理,甚至連正式的薪酬體系都沒有,"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我累了,就突然宣布一個'不干活了'的消息,讓大家出去到山里住幾天;有時候晚上必須加班,忙完后我就請一兩個員工,在這個小小的辦公室里做一頓晚餐,大家就覺得很溫暖很有趣。"
這種感性固然一定程度上親近了彼此的關系,但隨著團隊的擴大,弊端也逐漸顯露。他講了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某位員工要求漲工資,自己想想覺得這個員工確實不錯,便一口答應。可這一漲,要求漲工資的聲音就此起彼伏了。對于隨性管理暴露出的弊端,他很是頭疼,因此干脆利落做出決策:聘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花兩年時間為鼎合設計量身打造了一套管理系統,再配合企業發展的情況,逐年調整完善。
"老板或員工的界限,我到現在依然很模糊。"同樣設計出身,也給別人打過工,從更難的時期走過來的劉世堯,特別能體諒設計者的艱辛,他希望自己和員工是合作伙伴關系--事實也正是如此,劉世堯與孫華鋒的另兩位合伙人,便是由員工一步步走來。
劉世堯始終堅信,自己能為員工搭建好這個舞臺,扮演好優秀企業主這一更重要的角色,為鼎合設計的未來發展鋪好路,造好橋。
肩負責任,勇敢前行
2008年,以鼎合設計為代表,河南已涌現出不少室內設計的新生力量。然而種種原因下,業界對河南設計卻始終有著一種固執的偏見。
劉世堯與孫華鋒深知其弊,力圖找尋改變這種偏見的有效方式。在二人的爭取與推動下,2008年,獲國際認可的中國室內設計師唯一學術團體、中國最具權威的學術組織CIID(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年會在鄭州舉辦。
匯聚綠城的人們驚訝發現,印象中似乎與設計不搭界的河南竟然有如此強大的設計力量,超越往屆的活動規模、國內外知名設計師的悉數登場、豐碩的學術討論成果,讓此屆年會被譽為20年來學會舉辦的最好的年會之一。這件事成為河南設計界一個里程碑式的拐點,本地一些專業的設計團隊及工作室漸漸嶄露頭角,設計作品也在亞太地區及中國室內設計的各項大賽中頻頻獲獎。
然而盛會也好,獲獎也罷,劉世堯回憶起這段往事并沒有想象中激動,依舊保持一種恬淡的姿態--這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做了該做的事。他更樂意訴說的,是隨著關注度的增長,身邊逐漸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不同地區的設計師,身上有著不同文化崇拜的影子,對空間設計的想象也有著不一樣的視角,互動交流無疑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而更多的時候,與三五好友相約不同城市品茶小聚,聊聊設計或談談人生與理想,是令劉世堯更為珍視的人生體驗。
自然而然的,當劉世堯開始自己辦公地點--瑞禾園的改造工程時,立即受到了好友的熱切關注:他為自己做設計了。
瑞禾園,是他與合伙人精心設計的一個組合院落,"院子對思維的拓展是特別好的,我不愿意被房子圈著,需要有外部的空間。"他將改造過程通過微信"直播",更讓這幫好友看得眼饞,直呼要奔赴鄭州一睹瑞禾園芳容。劉世堯自有準備,2013年10月26日,全國各地近300位國內外頂尖室內設計師、建筑師、行業協會負責人及全國各大媒體相聚在瑞禾園。這場以"合情禾禮"為主題的聚會,被媒體表述為"一場設計的盛宴,一次設計精神的傳達",再次刷新了業界對河南設計的認識。
"沒什么特定的想法,請大家來玩一次,我盡盡地主之誼。"對于劉世堯而言,這更是一場設計之外的朋友聚會。
其實,瑞禾園是一個寄托了劉世堯某種理想主義的院落。
劉世堯對河南未來的設計市場信心十足,他一方面"縮緊肌肉",對內繼續修煉團隊學術力與創造力;另一方面則不斷拓展鼎合設計的業務范圍,從單純的室內設計朝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相結合的更廣闊領域發展。這是一個他曾奮斗過的領域,也是他的新起點。劉世堯在持續探索中不停勾勒的,不僅是空間,還有理想。
【對談】"設計是理性的思維、感性的表現"
"合起來,讓一加一大于二"
記者:你畢業后曾做了10年建筑師,那是一段怎樣的經歷?
劉世堯:我學的就是建筑設計專業,畢業后在河南省建筑研究院工作,河南省第一個建筑設計投標項目,河南省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大樓,我的方案在11家設計單位競標中勝出,現在那幢樓就是我設計的。那時候對自己的專業充滿信心,后來可能由于市場經濟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就不是方案好壞的問題了。
記者:那時中國市場的室內設計環境如何?
劉世堯:那時并沒有室內設計的概念。實際上到90年代末,各個高校才出現真正的室內設計專業。
記者:你曾經說過,做室內設計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必然,這句話如何理解?
劉世堯:除了剛才講到的市場經濟因素,1990年,當時國家政策調整,大砍樓堂館所,設計院突然就變得有點不景氣。當時有一些朋友找到我,讓我幫忙做室內設計的項目。這是機緣巧合,第一個這個時代還沒人去做;第二,室內設計可以充分發揮想象,達到很高的呈現度,慢慢開始喜歡室內設計了。
記者:2007年你和合伙人正式成立了鼎合設計,在此之前直是一種什么形式?
劉世堯:在此之前我們各自有公司,都還做得不錯。
記者:當時什么想法促使你們決定一起來創立鼎合設計?
劉世堯:我們前前后后考慮了一年多,在廣州開CIID年會的時候,突然出現很多設計機構,這些機構拿出的作品跟單獨干的時候相比,呈現出一種蛻變。我們看到后,特別有感觸,河南這個地方相對比較落后,那時一提河南人,沒有幾個人搭理你的,盡管我們在河南做得已經是很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合起來肯定是一加一大于二。
記者:從建筑設計轉變為室內設計,你覺得這中間的跨度大么?
劉世堯:對我來說還好,實際上建筑學最主要的就是營造出不同的空間,完成人在這個空間里面所有的功能和思想,內涵是一樣的。
"員工是我的合作伙伴"
記者:你如何完成從設計師到企業主的身份轉換?
劉世堯:在這一方面,應該是從混沌中走到現在。我從來沒有把老板或員工的界限劃得很清晰。我一直把員工當做合作伙伴,我也是做設計出身,也給別人打過工,也是從那個時期,從更艱難的環境下走過來。我很能體諒完成一個設計的艱辛,這一行的確實是成就感很強,但是同時要承受這份職業對你的要求,實際上是很辛苦的。
記者:身為一個企業領導者,你會更期待什么樣的員工出現,或是對員工有什么必須的要求?
劉世堯:我經常跟員工說,公司是一個舞臺,舞臺上有很多角色,我們都身處這個舞臺之上,只是今天擔任的角色不一樣。但我們都需要敬業,在把握角色、發揮自己特長的同時,還要配合其他的角色,即使自己只是個配角。所以我需要我的員工善于學習,善于總結,敬業并堅持不懈。
記者:對你來說,個人能力反倒不那么重要?
劉世堯: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團隊里需要各種角色。比如一個人善于創意,思維格局都很大,但是有創意同時,還需要有人去落地。比如我們繪制施工圖的人員,要將這創意分解到若干個細節里面,這些東西不斷累加,最后才能釋放理想中的氛圍。
記者:一般人們會認為,設計師往往具有自己比較獨特的個性,管理起來是不是會有一定的難度?
劉世堯:個性是從性格、所受的教育和對文化的認知而言,保持自己不被同化的一個特質。作為一個企業來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要做同一件事情,但結果并非都是一樣的。比如我們公司經常會舉辦內部的設計大賽,就要求大家各抒己見,沒有對錯,每個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當然我們會有一個綜合的評定標準去引導,比如說在所謂的主要和次要之間,要選擇一個主流的東西,畢竟我們需要滿足客戶。
記者:現在有很多企業,面臨著高級人才流失的困境,像設計師這種智力型職業,員工成長到一定階段,選擇自主創業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劉世堯:在鼎合設計,跟著我們工作十幾年的員工有十余個,現在都成長為主設計了,主動的人員流失比較少。因為鼎合設計這個平臺,比他們自己創業的條件更好,不只是薪酬待遇,我們還打通了設計師的上升通道,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員工會變成我的股東。現在我們四個股東里面,有兩個都是從打工開始,現在成為我的合伙人。
"追尋下一個挑戰"
記者:從專業人才變成管理者,你覺得自己的性格變化大嗎?
劉世堯:變化還是有的,設計師太感性了。過去公司二十幾人的時候,我基本上沒有任何管理,可能今天累了,我突然宣布一個今天別干活的消息,讓大家出去到山里住幾天,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等到員工數量進一步擴大問題就來了,沒有薪酬制度,可能這個員工說,我得漲工資,他確實做得不錯,漲吧。這一漲,其他人說我的工作比他干得還好,也應該漲。曾經有半年時間遇到這種困惑。企業要承受很大的費用可能是員工想不到的。我意識到,得有一個好的健全的制度,還有一個好的機制,才能讓這個團隊更健康地成長。
記者:很多設計師覺得他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旅行,你管理了這么大的一個團隊,如何來做自己的時間管理?
劉世堯:我們設計的酒店比較多,常常組織員工去考察,就住在國際一線的酒店,一個是感受,再者他們也有很多學習的愿望。去年我們全公司的人分成兩撥,在三亞一個五星級酒店住了一星期。雖然這樣一次全公司的活動要花費幾十萬元,但是完全值得,因為我也是設計師,也曾經趴在桌子上一夜不睡覺熬幾天去做設計,我懂他們的辛苦。反倒我的時間被安排的很多,一個月從頭到尾被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完了,是很郁悶的。
記者:你有沒有一直想要挑戰的某種項目?
劉世堯:這個思想一直有,我們做設計這么多年,遇到各種各樣的案例都有。反倒有些可能并不會出很多設計費、面積很小的項目,只要讓我們感覺有挑戰,我們是很愿意去做的。
記者:如果你給自己設計一個空間的話,會是什么樣的?
劉世堯:那肯定是再簡約不過的設計,人要過簡單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我看到我的很多設計師同行,把腦海中所有在客戶那里實現不了的想法,全部實現在自己家中。人最好的狀態是放空自己,這樣你腦中才能裝更多的東西。
記者:你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劉世堯:有度假的時間,能跟一幫朋友喝喝酒、品品茶、聊聊天,還有自己想做的案例,很專注地不受干擾地工作,這就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