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浮塵的工作室,坐落在蘇州婁門路266號平江設計產業園內,它在外表上首先獨樹一幟,以竹簡為創作原型的外觀意蘊儒家文化的呈現和思索。當我們踏進工作室時,更是別有洞天的一番景象,極富視覺沖擊力的白色階梯盤旋而上,像一把打開的折扇,更像是一羽白翼,向上、溫婉、讓人意猶未盡,這就是浮塵設計工作室。
浮塵設計工作室 多元化空間異端
任由古樹枝椏硬朗,任由鳥籠肆意垂掛,天空那一抹光隨著日夜變換,交替著太陽的熱情和月光的靜美,鋪灑開如詩畫般的深遠意境。談到工作室的設計,萬老師如數家珍般的帶我們參觀了整個空間,辦公區、影音區、西餐廳、會議室每處空間,均被靈性再造。如同辦公區內這尊石塑雕像,如同腳下一路白色的鵝卵石,無不將逆向思維和自然氣息發揮到了極致。一石一木甚至是蘇式的木門,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原材料在萬老師的設計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呈現出一個具有視覺沖擊感且不失多元化的創意空間。
與大多數辦公空間的高端大氣有異,萬老師則希望把美好舒適的生活傳遞給大家。在萬老師眼中,白色不是單一的白,它可以是純凈的、是帶有金屬質感的、帶有木色的白抑或是灰色調的白,將最簡化的東西變幻出豐富的層次和感覺。他說:“我對任何材料都情有獨鐘,在不同的項目中,在不同的人的環境中,包括風水等學術的整合中,我對材料的細化和研發更感興趣,這也是我的一個習慣”。
行走與游歷 讓創作更加豐滿
當他身處山東五蓮山,他感悟到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力量,于是誕生了以竹簡為載體的門簾;在中東,他看到最原始不經修飾的石材,又激發建筑溯源的好奇;在維也納美術館,二戰前設計再次闖入設計思維,更讓其思索起中外設計的差距。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行對于萬浮塵的藝術創作,更是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旅行中所能看到的人與事,是我們在自己方寸土地上所感知不到的。經歷和閱歷讓生命更加地豐滿和精彩,能夠激發更多藝術創作的潛能。
堅持價值設計 價值成就活力
堅持做創意設計是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堅持做的事,而他本人卻將價值設計放在首位,創意設計放在其次的位置。曾經在維也納的博物館參觀過1928年前的設計,這些設計的未來感和持續性讓其驚嘆,“我一直相信設計作品越有價值就越有活力,哪怕經過時間的洗禮,毅然歷久彌新”,這也是萬老師崇尚價值設計理念的體現,避免二次投資,打造耐久性與藝術感相結合的設計作品是其一,其次考慮商業空間能否保值增值,也是價值設計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孩子”,也是藝術家與眾人交流的“使者”。萬浮塵老師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與大眾進行交流。在會客區內,窩在棉麻的沙發里,與訪客談笑風生是萬老師常有的狀態。打開心扉,打開視野、打開語言讓“不惑之年”的他看淡了萬物的周折,以更為豁然的心態做著有價值的設計。
如同我們這一次訪談,平和、綿遠、聊天一般的進行,卻讓人回味無窮,我想這大概就是萬浮塵設計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