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一直是近年來中國產業發展的“痼疾”。 從傳統的鋼鐵、水泥等基建行業,到光伏產業等代表未來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科技產業,中國的產能過剩是普遍的、全方位的。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12 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 1.6 億噸以上,水泥產能過剩超過 3 億噸。
有色金屬行業的電解鋁這些年的無序擴張也導致了長期產能過剩的風險。其產能利用率在 2007 年將近 90%,由于盈利豐厚,吸引了許多企業新建大規模產能。各地一窩蜂而上的結果是產能擴張太快,行業產能利用率迅速降低,近兩年已經降至 65% 左右。
據報道,風力發電機組制造業目前產能閑置逾 40%;光伏產業產能也嚴重過剩,據工信部下屬的光伏產業聯盟對所屬 160 多家企業的統計,產能己經達到了 35 吉瓦,全國光伏企業總產能在 40 吉瓦上下,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裝機量還多。
產能過剩導致企業凈利率降低,負債增加,應收賬款增加,銀行不良資產增加,進而將風險傳遞到銀行業。截至 2013 年一季度,除能源和金融外的 A 股上市公司,庫存為營業收入 1.4 倍,創歷史最高;應收帳款為營業收入 52%,為 10 年來最高。以光伏產業為例,產業規模連續 5 年年增長率超過 100%,在產品價格暴跌的背景下,企業利潤銳減乃至大面積虧損,巨額負債更令企業如牛負重。有數據表明,2010 年,光伏產業毛利率還在 30% 左右;2011 年就降到 10% 以下,而行業內企業毛利率若低于 10%,很難實現盈利;到 2012 年上半年,海外上市中國光伏產業股中,毛利率低達 1% 以下者已經比比皆是,有的甚至為負數。中國最大的 10 家光伏企業累計債務已高達 1100 億元。
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是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表現在政府干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第一,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財務軟約束,政府是 GDP 驅動、企業是規模驅動,導致很多項目投資缺乏嚴格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測算。第二,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對一些效益不高的企業給予政府補貼,使一些企業茍延殘喘、阻礙自然去產能過程。第三,自己的孩子不忍打。在治理產能過剩的時候,地方政府面對國有企業或者自己扶持起來的非國有企業,總是難以出重拳、下重手,總是想遮遮掩掩。近期工信部公布淘汰落后產能名單,具體到每家企業的每一個工廠或者車間,卻被曝出很多上榜的產能其實早就關停。表面上看這又是行政干預太細過長的一個例子,根子上是政府在試圖保護每一家企業:去產能而不去企業。
因此,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改變GDP 掛帥的地方官員提拔體系及政府對資源和生產的強大控制和影響,加快完善市場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嚴格破產退出制度,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和定價機制,從而有利于發揮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作用,讓不適應市場的企業盡快破產倒閉出局,給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企業騰出市場空間。
深圳市文錦渡口岸 深圳市晶宮設計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