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近 10%,創造了世界奇跡。
2001—2010 年間,我國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當前衡量某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有 6 年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2009 年我國 GDP 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 2010 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2012 年,GDP 增速跌破 8%,創下自 1999 年以來經濟增速的最低值。2013 年上半年,GDP 同比增長 7.6%,比去年同期低 0.2 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為 7.7%,二季度為 7.5%。
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正在下降,“七上八下”(7%—8% 之間)將成為常態。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有所趨緩 , 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長速度仍然名列前茅。其實,我國要實現 2020 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標,只要 7%的增速就夠了。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電力消費的增長,而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工業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因此,工業用電量是經濟增長的風向標,能較好地印證經濟發展的實情。英國著名政經雜志《經濟學人》早在 2010 年就推出“克強指數” 用于評估中國 GDP增長量,該指數包括“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
據說,李克強主政遼寧時喜歡通過這三個指標分析經濟狀況。耗電量從一個側面反映該地區工業生產活躍度以及企業運行狀態,鐵路貨運量是從物流角度反映該地區工農業生產以至整體經濟運行狀態,貸款發放量既反映出市場對當前經濟信心,又顯示未來經濟運行風險度。“克強指數”提供了觀察工業生產、能源消耗以及經濟運行狀態的一組定量觀察指標,對推測經濟運行態勢具有某種先行的指標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