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各部委密集出臺政策,緊跟“民間投資”,受益行業也是風生水起。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制定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實施細則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在相關法規政策中做一般號召性表述,而要有針對性地提出破除各種隱性障礙的具體配套措施,明確民間資本進入的具體途徑和方式。 鐵道部、衛生部率先發布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投資和醫療機構的文件,而農業部則表示安排5億元財政資金,用于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實施。家電行業更是獨享265億元的財政補貼節能產品。
引民資 緩解鐵路資金饑渴
此前,國務院負責人指出,“新36條”沒有落實,民間資本進入遇到“玻璃門”和“彈簧門”。發改委官員也表示,因“新36條”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臺,特別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金融、能源等重點領域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與民營企業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本月,鐵道部率先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領域、方式及相關政策措施。《意見》指出,明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參與建設鐵路干線、客運專線、城際鐵路、煤運通道和地方鐵路、鐵路支線、專用鐵路、企業專用線、鐵路輪渡及其場站設施等項目。
《意見》還就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加強鐵路行業管理和政府監管,減少和規范鐵路行政審批等提出了明確的具體要求。在鐵路市場準入條件、財務清算辦法、運輸管理、項目審批、接軌許可及公益性運輸負擔等方面,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保護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要求,加大鐵路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促進民營企業及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國泰君安策略研究員時偉翔指出,讓民間資本參與鐵路建設投資,更像是為了配合鐵路行業的制度改革。民間資本的特性是“逐利”,政府需要增加項目的投資吸引力,才能引導民間資本進入。
不過,對于鐵路行業,該政策的實施有“興奮劑”的效果。目前,鐵路投融資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已啟動鐵路產業基金、鐵路股權掛牌轉讓、取消鐵道部和18個鐵路局鐵路工程交易中心改為公開招標等,一系列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鐵道部資金壓力。西南證券認為,隨著資金的解決,之前鐵路停緩建項目會大量復工,將會對工程機械產生較大需求,對下游設備生產商產生重要推動作用。因招投標制度改革,提高了民營企業參與度,民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其技術和成本優勢,參與鐵路對技術創新要求較高的配套零部件,如電氣化鐵路設備器材、節能環保設備器材、安全檢驗監測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