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美國沒有出現(xiàn)拉美的問題?
在政治上,今天的美國人應該感謝華盛頓,他為美國締造了一個科學的國家管理體制;而在經濟上,美國人應該感謝亨利·福特,因為他一手締造了美國的中產階級。
其實,美國夢的締造者不是美國總統(tǒng),而是亨利·福特。在古今中外眾多商業(yè)人物中,亨利·福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他用他的T型車締造了美國最初的中產階級,并將美國社會第一個引入了現(xiàn)代社會。
亨利·福特說:“我要讓我的工人買得起我的T型車”。于是,他給汽車廠的工人發(fā)高工資,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流水線生產方式,使汽車成本大幅降低。在福特公司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汽車公司的同時,汽車工人有了錢,工人可以買汽車,可以買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費,于是中產階級誕生了。
當美國完成西部擴張后,在領土擴張上已沒有回旋余地時,美國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經濟增長的金礦,這就是迅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正是他們帶動了巨大的社會內需,支撐起美國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拉動經濟高速增長。
美國是一個3億人口的國內消費市場,但美國從來就是一個主要依靠國內需求實現(xiàn)經濟增長的國家。中國有13億人口,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但卻年年內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貿和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這不是怪事嗎?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正像上面的第二個例子,我們社會的收入增長并沒有最大可能地分配給老百姓,而是最大可能地分配給了政府和資本所有者(資本家)。政府投資能帶動消費嗎?少得可憐。先不說政府投資中有多少重復建設和無效工程,政府投資產生最直接的效果是增加了社會的產品生產供給能力,使得生產能力進一步過剩。
為了解決國內就業(yè),國內勞動力成本就必須一壓再壓,以便取得出口的優(yōu)勢。這些措施最終的結果就是使得國內勞動力價格長期停滯不長,老百姓的收入不能提高。
比如,新疆是一個資源大省,堪比中東的很多國家,按道理當地人民應該很富裕。但事實恰恰相反,新疆很窮!可見,一個有資源的地方并不見得能因此發(fā)展起來,這取決于政府是否真正把老百姓的收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國人還不富裕。我們的錢本來就不多,卻被裝在少數人的腰包。中國人本來就不富裕,還要顧及養(yǎng)老、看病、孩子上學等。經濟情況稍微好一點的人,其實也很糾結,掙的錢在銀行壓一塊,在房子上壓一塊,在股市里套一塊,看起來不少,但是轉不動,都是死錢。
少數富人手里的錢很多,堆成山,但他們怎么花?各地買幾套房子,但也是只能是幾套,去買LV、卡地亞、施華洛世奇,再怎么奢侈,也花不了幾個錢。于是,中國富人開始往海外發(fā)展,買房買地買企業(yè)。
當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買一個小房子的時候,當一個家庭的孩子上學就要掏空家里的積蓄的時候,當在股市上投了錢就相當于給政府捐款一樣的時候,當一個農民辛苦一年的收入還不如一個大款吃一頓飯的開銷的時候,我們能指望老百姓不去省吃儉用、不去瘋狂存錢、不去為養(yǎng)老發(fā)愁嗎?能指望銀行里那幾十萬億的存款轉化為巨大需求嗎?
中國在做什么?房改、醫(yī)改、企改、教改、股改,中國的改革正在走向哪里?為什么以瘋狂搜刮普通大眾并不多的社會財富來繼續(xù)換取虛高的發(fā)展?中國的農民還沒有富裕起來,就已經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吐干凈了血;中國的中產階級還沒有誕生,就已經讓股改制造的巨量“大小非”橫遭劫掠。
如今,我們到哪兒找內需?除了出口,讓全世界來養(yǎng)活我們以外,有什么辦法?為什么中國的改革走入了這樣的一種境地?
中國的未來在哪里?是要走向美國,還是變成下一個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