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是什么?
內需就是國內居民的消費,消費的多少取決于人口多少和收入水平。中國比美國多了10多億人口,人均收入已跨入了所謂“中等國家收入”水平行列,為什么內需還連年不足?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都哪去了?
看完了以下兩個實例,你就會找到答案。
第一個例子:假設在新疆某個地方發現了一個金礦,當地政府從廣東招商來一個投資者,建了一個礦場。礦主雇了一百個工人為他淘金,每年收入1000萬。礦主把收入中的50%作為工資發給工人,每個工人每年收入5萬。這些工人從工資中每年拿一萬租房子,剩下四萬用作消費,娶老婆,生孩子,成家立業。礦主手里還有五百萬,可以做投資。
因為工人手里有錢,要安家落戶,所以,當地的住房就會出現需求的增加。于是,礦主就投資蓋房子,租給工人,或者賣給工人。工人還要吃要喝,所以他又投資開飯店,把工人手里的錢再賺回來。開飯館又要雇新的工人,這樣工人的妻子就有了就業機會,也有了收入。因為人口增加,就業增加,本地的消費需求就變的更大了。
如此下去,幾年后,這個地方就出現了100個家庭。孩子要讀書,有了教育需求,于是就有人來辦學校,工人要約會,要消費,要唱歌,于是當地就有了咖啡廳、歌廳、電影院、商店等。這樣,50年過去后,這個地方的礦快被挖光了的時候,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10萬人左右的繁榮城市。
第二個例子:同樣假設在新疆某個地方發現了一座金礦,同樣有人來投資開采,同樣雇100工人,同樣每年收入1000萬。但是現在礦主只把收入中的10%作為工資發下去,每個工人一年1萬。工人得到這些錢只夠他們填飽肚子,沒有剩余的錢租房子,沒有剩余的錢談戀愛和娶老婆,只能擠在工廠的窩棚里。
礦主雖然一年賺了900萬,但本地都是窮人,沒什么消費能力和商業生意需求,生活條件也很差,他就只能把賺得的錢投到其它地方去。于是,礦主用一部分錢在北京買了房子,用一部分錢在沿海地區放高利貸,用一部分錢在國外投資移民。在本地,他只買了一個豪華別墅,雇了幾個工人當保鏢。
當地的工人除了工作養家糊口外,拼命省錢以備看病和養老,此外根本沒有剩余能力進行別的消費。這樣發展50年以后,這個地方除了豪華別墅和一些小商業外,依然沒有發展起來別的產業。金礦挖完后,礦主帶著巨款走了,留給當地只是污染、失業和貧困。
這兩個很簡單的例子,其實就是拉美和美國不同的發展模式。拉美國家大多獨裁,大資本家壟斷國民經濟,社會貧窮的同時伴隨嚴重的兩極分化。相對來說,美國實行的是憲政體制,雖然也有貧富差距,但相對而言,人均收入的差距并不很大,民富國強。
拉美貧窮并不因為自然環境不如美國,而在于它沒有形成良好的財富再生體制,居民的財富積累缺乏可持續的增長能力,這不是居民沒有勞動的創造力,而是勞動和財富分配制度方面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