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17樓市管控新政讓他們進退兩難。進,要湊出普遍超過100萬的首付資金缺口;退,違約金同樣巨額,“我們退無可退”。
“被誤傷的人”——這群人自稱。他們很困惑,“我們不是在炒房,只是要改善住房啊”。
3月17日,北京發布新的限購政策——購買二套房將“認房又認貸”,且首付比例提升至60%。這一史上最嚴政策當日即執行,以是否網簽為界。“太倒霉了!”這個人群已簽訂了買賣合約,但尚未來得及網簽。
這樣的房市交易情形被稱為“在途單”。北京目前未有政策規定,對于“在途單”是否可放寬要求,“但與北京先后發布新政的廣州、嘉興、佛山等地都規定,在新政公布前已簽訂認購書或購房合同的,仍按原政策執行”。
北京連續十日“圍堵”畸高房市。他們也被“拿不出錢”的夢魘折磨了十天——“沒有錢就沒有房子”“沒有房子,要出生的孩子落不了戶”“孩子上學要怎么辦”。
這個群體有多大數目?據鏈家研究院保守估計,“在途單”群體約1萬單左右。此外,《京華時報》報道,麥田房產統計也顯示,2月至新政前,全市二手房成交量共計超過35000套, 其中約30%在途單受到影響無法網簽,數量共計1萬單左右。
“他們把一輩子種地的錢都借給我們了”
“我媽把不到期的存款全取出來給我了,只留下三千塊零花錢。”陳莉接連嘆氣,聲音哽咽。
陳莉沒有戶口,在北京“漂”了十多年。她和丈夫結婚六年,期間被迫搬家四次,“平均一年多就要搬一次家”“每搬一次,我們都精疲力盡,太想安定下來了”。
今年夫婦二人終于下定決心,在西三旗買了70平米的二手房。3月6日簽約,在等待網簽的過程中調控新政落地,“之前首套首付加中介費一共要220萬,現在(按二套算),多了將近100萬”,陳莉的老公是河北人,此前在河北貸款買過一套房子。
多出的100萬,去哪里籌?陳莉眼眶泛紅了。此前為了籌首付,夫妻二人已經賣了河北唯一一套房子,還找親朋好友湊了五十多萬。
“婆婆和娘家把一輩子種地的錢都借給我們了,我真的好難過。”陳莉剛懷上二胎,大孩子剛滿四歲,天天在她身后追問,“媽媽我們什么時候能搬到自己的家”“來北京十幾年了,我們太想有個屬于自己的房子了”。
“孩子在哪里落戶?”
在和財新記者的通話中,黃丹(化名)抑制不住激動情緒。她的孩子剛7個月,補不上首付資金缺口,買不了看上的房子,“孩子都沒法落戶了”。
為了迎接孩子出生,讓長輩幫忙來家照顧,她和丈夫才想換房。認購金1月20日已交,3月15日首付,按計劃3月21日就要網簽了。不料相差四天,“就多了200多萬”。
“我知道還有個懷孕27周的準媽媽,也已經把房子賣了要換房子,結果現在根本沒錢買房。”黃丹在電話里哭了,“17號政策一出,她情緒太過激動,破水早產了”“現在加護病房里,媽媽和孩子一起哭”。
另一位準媽媽洛洛(化名)也為湊不齊首付而坐愁城,“我們這個收入人群沒有辦法借到錢”“都是農村的,沒有很有錢的親戚”,洛洛告訴財新記者,她和丈夫都是農家子弟,來京求學,碩士畢業后在此落戶安家。
“寶寶可能一出生就沒房住,沒有戶口。”洛洛聲音越發低沉,“我自己的戶口也沒地方遷,因為北京規定集體戶口遷出去就不能再遷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