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大廈有些冷清。友誼大道上這幢偌大的樓宇,曾是武漢引以為傲的標簽之一。每天早晨,武鋼董事長馬國強習慣在這棟大樓里和全體中層人員開晨會,聽取下屬匯報生產經營情況。在武鋼職工眼里,當下這個掌管著超過8萬人、全球排名第四的特大鋼鐵企業的董事長壓力很大,“經常出差,有時連秘書都不帶,拿個包就走了。”
馬國強現在操心的問題可謂錯綜復雜。今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武鋼,勉勵武鋼要勇于創新,在去產能大背景下,關停舊產能,并帶領武鋼這個去年A股虧損王走出困境。這是壓在馬國強這個當家人肩膀上的重擔。
也是在這個月,市場上風傳已久的武鋼和寶鋼重組傳言終于落地,重組后的這家鋼鐵公司產能將超過7000萬噸,超過河北鋼鐵,位居行業第一。整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人員分流安置、資產合并、業務重組等諸多問題,熟知國企改革的人都知道,這背后的工作難度和強度遠非一紙文件這么簡單。
武鋼大廈往東10公里,是其全資子公司武鋼重工所在地。不久前,馬國強在這里親自將45名職工送出了大門,赴其他公司當協警。武鋼對此作出承諾,這些人仍然保有“武鋼正式職工”的身份,只是武鋼壓力太大,這些職工去別的地方工作,收入不會比在武鋼差。
事實上,這是一場全國范圍的戰役,這45人只是全國將要下崗分流的50萬名鋼鐵工人的縮影。
今年2月,國務院下發6號文,要求用5年時間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億-1.5億噸。兩個月后,財政部下發配套文件,對5年1000億元化解鋼鐵煤炭產能配套資 金如何分配和使用進行了說明。5月中,財政部再發通知,確定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276.43億元年度配套資金。至此,包含了獎補資金、 財稅支持、金融支持、職工安置、國土、環保、質量、安全在內的八項配套政策以及整體實施方案全部公布。
決策層接二連三的動作,讓地方政府如坐針氈。河北、山東、河南、廣東、云南等多省區陸續出臺過剩產能壓減的具體目標,河北省提出今年要退出1422萬噸煉鋼產能,廣東到今年底將實現全省國有關停的“僵尸企業”基本出清,將鋼鐵產能控制在4000萬噸以內。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鋼鐵去產能之戰,卻在2016年第一個季度迎頭趕上了一場來勢洶洶的復產潮。
今年4月,國內鋼鐵日均產量達到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2月以來每周的高爐個數開工率和容積開工率一直在上升。地方政府“是否真有(去產能)實質性舉措”的態度也備受質疑。
鋼鐵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重工業,曾經被譽為新中國發展的脊梁。如今,這個曾經支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傳統行業走到了時代拐點。史上最嚴和最大力度的產能出清政策下,這個曾熱火朝天的行業像高速飛馳的列車,一腳急剎,方寸難控。
被“拋棄”的一代
2016年5月,對岳敏來說,是黑暗的一個月。
上旬的一天,他照舊到河北省一家民營鋼鐵企業的綜合服務處上班,電話鈴響,部門主管讓他去一趟辦公室。主管告訴他,因為企業效益問題,需要他暫時離開工作崗 位,去參加安全知識培訓。岳敏有心理準備,很多工友已經接到通知,培訓期間需要天天上課,當月會有800元工資,培訓考試不合格,800元工資悉數扣發。
“就是想讓你主動辭職,你不去800塊都不給你,去了800塊錢也不夠活。”最終,岳敏選擇了辭職。
岳敏對《中國企業家》記者說,那段時間,他所在的企業,除了銷售和采購部門外,其他部門都在大幅裁員,而且不是一次裁完,分三次進行。
“以前我們辦公室一年招待費都是200萬,采取措施后,一年至少節省幾十萬。”岳敏說,以前無論是出去做對標,還是上級搞檢查,出去吃喝,“搞點小節目”,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現在甚至上級來檢查也不管飯。員工下崗或者減薪,收入減半,打車等消費自然也隨之減少。辭職做了出租車司機的小岳,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2015年22類鋼材品種產量同比增速對比
而1000多公里之外的武漢,張軍也在經歷相同的焦灼。
去年12月底,58歲的張軍終于能輕松下來休息幾天。自從30歲轉業進入武鋼集團,他已經在這個企業工作了28年。
他熱愛這份工作。他的東家武鋼有礦山采掘、煉焦、煉鐵、煉鋼、軋鋼及物流、配套公輔設施等業務,曾聯合重組鄂鋼、柳鋼、昆鋼,成為生產規模近4000萬噸的集團,居世界鋼鐵行業第四位。
作為軋鋼廠車間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他的休假申請已經被一拖再拖,一年馬上就要結束時,單位批準了他的年假。但回家沒兩天,張軍突然接到單位電話,通知他去單位簽“歇崗”協議。
此前,雖然他對行業和武鋼的處境有所了解,但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么快,更沒想到,自己的命運會和這波產業低潮捆綁起來。
后來張軍才知道,這個月,武鋼開始動員臨近退休年齡的員工提前退休。為公平起見,離退休5年內的,根據年齡大小一刀切。
“在這之前我們什么消息都沒聽到,毫無準備,當時很難接受。”張軍的老伴蘇林對《中國企業家》記者說。
“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不是應該安心養老了嗎?現在反而被裁,影響退休不說,這兩年收入也少了很多,心里自然不舒服。”張軍同樣心有怨念。
張軍原本月收入四五千元,“歇崗”后每月會拿到2600元的“13號工資”。武鋼每月發放兩次工資,13號發基本工資,25號發績效工資。所謂13號工資是指基本工資。以后他只能一直拿基本工資,直到2018年退休。
武鋼為了照顧年齡稍大、在求職市場上處于弱勢的員工,規定只有離退休僅剩兩年的老員工可以享受“歇崗”安置。在“歇崗”之外,還有“居家”。這是針對離退休還差5年的員工的分流方式。比 如一名職工今年55歲,按規定,技術工種60歲退休,現在效益不好需要“居家”,到達退休年齡前這5年間,每月發1500元的生活費,再額外每月發700 元,一共是2200元,比同等工資水平的“歇崗”者少了400元。如果響應單位政策,還可額外一次性獲得獎勵5000元。
數萬名鋼鐵工人和他們的家庭命運就此改變。今年兩會期間,馬國強首度對媒體公開透露,武鋼員工數量將從8萬人減至3萬人。
蘇林從小在武鋼長大。父親1958年從湖南老家來到武鋼,是“武鋼一代”。1954年,國家批準建立武漢鋼鐵公司,來自全國10余省份的5萬多名工人和7萬多名家屬集結在長江邊的這個城市。沿江建起了16個街坊、50萬平方米的武鋼職工生活區。
這片以街坊區分的紅磚建筑,是1958年由蘇聯專家指導所建,從空中俯瞰,正好是個碩大的“紅雙喜”。生活區的房子因外墻大多被涂成紅色,得名“紅鋼城”。
這座本部廠區位于武漢市青山區的“共和國鋼鐵長子”,是新中國開建投產的第一座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光里,成為了武鋼人的驕傲,也為整個青山的數萬家庭數代人提供了生活來源。
蘇林從小就是別人羨慕的“武鋼子弟”。“家有武鋼,心里不慌”,她常聽武鋼人這么說。和很多大型國企一樣,武鋼有自己的學校、醫院、發電廠、快餐公司、電影院,甚至還有包裝紙上印著“武鋼”的冰棍。對武鋼人來說,這都是身份的象征,也濃縮了他們對這家老國企的感情。
蘇林1983年進廠,三年前退休,在武鋼工作了整整30年。她的5個兄弟姐妹均在武鋼工作。他們見證了武鋼半個世紀的興衰變遷:從一家項目需要蘇聯援建的企 業,晉升國家一級企業,全國最大的方坯連鑄機建成投產,武鋼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武鋼股份(2.760, 0.00, 0.00%)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等。她的青春和家庭,和武鋼的點點滴 滴緊密相連。而今,一代人的記憶也變得暗淡。
一個產業的整體性決策落地成無數個個體的命運,蘇林的姐夫趙偉比張軍早20年經歷了這個過程。
1997年,在武鋼做爐前工的趙偉,被要求提前5年內退,彼時正值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潮。當時,處于集中調整階段的國企,有大量工人下崗。有文章敘述當年下崗工人的艱辛,一些下崗者失去收入來源,到菜場徘徊,等小販收攤時不得不偷拾菜葉維持生活。
然而,那個時期是改革開放后的黃金時代,短暫的痛苦,換回了國企的活力和后續發展。大量國企改制和私營企業崛起,實現了新中國市場經濟歷史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那輪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中,下崗的趙偉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正式工人薪水為5000來元每月,少了一半的收入。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先例,這一次大家才那么顧慮。張軍到60歲時,跟別人工作到60歲的人相比,退休金就要少很多。”蘇林憂心忡忡,“為什么我們擔心呢?有先例在那里,歷史總在重復。”
國家層面也在安撫人心。為了促進鋼鐵產業去產能,在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副部長劉昆曾表示,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的討論稿已完成,采用基礎獎補再加階梯式獎補的辦法。
這一筆巨額專項資金讓各地政府企業熱情高漲,隨后地方政府設定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之和甚至超過了中央擬定的目標,但這筆獎補資金到底如何公平、公正、有效地分配,自然成為焦點問題。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去產能能否收到成效,關鍵要解決兩個問題,人到哪里去,錢從哪里來。這需要各個部門政策配套,行政改 革、財政改革、稅務改革、稅貿改革、國企改革五大改革配套去產能。雖然國家撥款以備人員安置,但這不僅僅是撥款能解決的問題。比如,人員分流后,相應部門 需要解決養老保險的問題,而現在的部門政策都沒有配套。
類似的悲情場景在全國很多大鋼廠一樣在上演。
馬鋼董事長高海建向本刊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幕:馬鋼關閉一個廠房后,仍有員工照常天天去上班。雖然機器都停了,員工仍然拿著抹布擦試機器設備,就等著有一天復 產,“很多工人一輩子就干這一個事,別的可能也不會干,他們把感情全都寄托在鋼廠。尤其有些老人,他就覺得企業在我就在,我不管它停還是不停,發不發工資 我都來上班,機器設備轉不轉,我都要給它擦試。”
而對年輕一代來說,鋼廠已經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蘇林的兒子是第三代武鋼人。10年前他進入武鋼時,正趕上武鋼第三次創業。武鋼的鋼鐵產能從不到900萬噸,到通過2005年至2006年的三次兼并,一舉躍至3000萬噸,直逼行業老大寶鋼。
蘇林的兒子曾就職于武鋼附屬單位北湖經濟開發公司。這家勞務輸出公司下有大量勞務工,同工不同酬,武鋼哪個崗位需要人,就臨時派過去。工人面對的工作分A類 崗和B類崗。比如,單位撥款5000元,A類崗(全民崗位)可以拿到5000元,并享受所有福利待遇。B類崗就只能拿到1700元,除醫療待遇外,不能享 有其他福利待遇。同樣的工作,收入待遇差別很大,蘇林的兒子不是正式工,在武鋼減產前做爐前工,是高危崗位,每月卻只有1700元的收入。去年,蘇林的兒 子選擇主動辭職。與蘇林等自認為“被拋棄的一代人”相比,兒子成了家族中第一個主動“逃離”武鋼的人。
在青山區工業四路上,有一座全鋼結構的三層小樓,這是武鋼博物館。館中記載了武鋼的輝煌歷史,也記錄著老一輩武鋼人的夢想。在老一輩武鋼人看來,新一輩武鋼人已經不一樣。目前在武鋼一線工人中,仍以40多歲為主,30多歲的極少,年齡層出現嚴重的斷檔。
繆國元科技與革新是發展動力晨光涂料董事長
嚴港引領膜材行業新常態上海勁弩實業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