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掛靠模式被終結進入倒計時
1、淡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讓傳統掛靠模式失去生存土壤
近年來,各屆政府一直在強調,未來建筑業將淡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2014年0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中關于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明確提出:堅持淡化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探索從主要依靠資質管理等行政手段實施市場準入,逐步轉變為充分發揮社會信用、工程擔保、保險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市場優勝劣汰。
在新版《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中專業承包資質由原來的60項減少到36項,勞務資質不再區分勞務資質類別與劃分等級,該版資質標準已實質性走出了淡化的重要一步。
據悉,企業資質未來將不分類別(即:沒有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之分)、沒有級別(即:不再有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之分)、只按專業設置少量的施工承包許可資質。以后只實行許可證制度(類似于民辦學校辦學許可和律師事務所許可),由市場確定企業的競爭力。《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建市[2014]159號)中的“施工勞務企業資質標準”已率先取消了資質級別。
淡化企業資質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將讓傳統掛靠失去生存的土壤,同時資質時代的終結意味著中國建筑業品牌時代的到來!
2、安全事故步頻發、建筑質量不能得到保證,政府重拳出擊掛靠
掛靠為什么被人們深惡痛色,關鍵是因掛靠而帶來的工程安全和建筑質量問題。一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都離不開掛靠企業(個人)所為,建筑質量帶來的樓歪歪、樓脆脆也越來越多。所以住建部從2014年9月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狠抓工程質量。
從近兩年整治的成果來看,客觀來說效果不太明顯,但其表明了政府處治掛靠的態度和決心。導致處治掛靠不明顯的原因很多,其重要原因還是缺少有效手段,這也是住建部為什么要加快建設“四庫一平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四庫一平臺”將讓掛靠無所遁形
微信公眾號“建筑管理”中《住建部四庫一平臺,對掛靠、掛證影響究竟有多大?!》一文,對“四庫一平臺”對掛靠、掛證的影響已做了詳細的分析。
總的來說,“四庫一平臺”要全面實現全國建筑市場“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實現企業、人員、項目和信用四庫互聯互通,以身份證可以查人員,以單位名可以查人員,以人員可查單位,最終達成從個人執業注冊——企業資質申請——企業資質動態核查——工程項目投標——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努力避免個人資質和企業資質掛靠的亂象。
四庫一平臺已于2015年底初步實現全國31個省數據互聯互通,目前已部分功能發揮作用,有些功能還在進一步完善中。可以預測的是,不遠的將來,四庫一平臺必然全面啟用,正式全面啟用之時就是傳統“掛靠”終結之日。
4、營改增后,傳統掛靠企業法律和稅負風險大增
微信公眾號“建筑管理”中《"營改增"后,建企若不改變傳統掛靠經營,要么倒閉,要么坐牢!》一文,詳細闡述了“一腳踢”的傳統掛靠模式,在增值稅機制下,因疏于管理的企業將帶來的兩個巨大風險:
1)因進項稅額不足,面向1-3%掛靠管理費,11%的稅率下的增值稅將直接讓企業因巨虧而很快倒閉;
2)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法人代表和相關高級管理人員等著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