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要”深度解析
“綱要”要求建筑企業應積極探索“互聯網+”形勢下管理、生產的新模式,深入研究BIM、物聯網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創新商業模式,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條不具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建筑企業是造房子的,他們不具備研發BIM、物聯網技術的能力,也不需要這方面能力,只要把房子造造好就行了。
“綱要”作為政府文件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篇幅太長,泛泛而談,卻缺少切合實際的具有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內容,但也有若干這點,筆者逐條分析。
1、信息化技術覆蓋的建筑業各個領域,從勘察設計施工到行業監管等,都要全方位應用信息化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企業管理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提升行業整體生產力水平。但是建筑企業沒有實施和研究信息化實施的能力,信息化技術不是其強項,建筑企業如何推進信息化呢?應該是建筑企業提需求,具體由專業的公司來做,建筑企業應該購買他們的技術和服務。
2、集成應用BIM、GIS、物聯網等技術,在項目策劃、規劃、勘察、設計和監測中,推進基于BIM進行數值模擬、空間分析和可視化表達,構建支持異構數據和多種采集方式的工程信息數據庫,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和共享。其實,模型三維可視化展示是BIM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無須特別說明,BIM的核心是數據的結構化處理,如數據的生成、采集、兼容、共享,具有價格的工程量等基礎性海量數據。工程數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如項目決策、估算、結算、招投標、生產、供應、采購中的重復、誤差、損失、低效、腐敗等問題,應用面廣,需求量大,不能只搞華而不實的三維可視動畫效果。但設計BIM生成工程量的技術暫時沒有根本性突破,也沒有軟件商在這個技術領域發力。所以,從2010到現在,BIM仍然停留在概念階段。
3、建立數據中心和云,施工企業建立滿足企業多層級(總部——分公司——項目部)管理需求的數據中心,可采用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等方式。利用無線網絡及移動終端,實現項目現場與企業管理的互聯互通強化。沒有數據中心和數據集成式管理,數據是無序、分散、孤立,猶如一盤散沙,必須把它們有效組織起來,建立邏輯關系。數據的采集和應用依賴“云+端”,云的形式有私有云、公有云或混合云,根據數據安全性保密性等級進行分類,納入不同的云中,端就是終端使用的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
4、建立基于BIM的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普及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開展施工階段的BIM基礎應用和高端復合應用。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金管理、勞務管理、物資材料管理、財務管理深度集成?,F在, BIM只是單一的應用,如模型可視化展示或算量,根本沒有整合到整個企業管理系統中,集成是信息化的本質,避免條線分割部門封閉和各自為戰。建筑企業流程再造,實現管理一體化,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僅不能解決企業遇到的各種問題,反而制造各種問題,造成企業內耗。
5、智能決策系統應用,推進企業知識管理信息系統、商業智能和決策支持系統的應用,探索大數據技術的集成應用,支撐智慧企業建設。這個不太接地氣,在一個粗放行業推出這些高大上的商業智能和智慧企業概念不切實際,市場變化瞬息萬變,應對策略隨機應變,決策支持系統是紙上談兵必敗無疑。
6、完善項目資源分解結構和編碼體系。這條尤其重要,是BIM能否普及應用的關鍵和前提,編碼體系要標準統一簡潔,深化應用估算、投標報價、費用控制及計劃進度控制等信息系統,逐步建立適應國際工程的估算、報價、費用及進度管控體系。繼續完善商務管理、資金管理、財務管理、風險管理及電子商務等信息系統,提升成本管理和風險管控水平。中國的造價體系沒有徹底擺脫傳統定額計價方式,不倫不類,未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熬V要”提出建立適應國際工程的估算、報價、費用及進度管控體系是必要的。
7、建筑行業監管方式的創新,依靠信息化大數據等技術提高政府監管水平和監管覆蓋面,保障數據可追溯性。建立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基于位置的服務(LBS)等技術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平臺、誠信管理信息系統,并進行對接。應用大數據技術識別圍標、串標等不規范行為,保障招投標過程的公正、公平。
8、數字化存檔,建立設計成果數字化交付、審查及存檔系統,推進基于二維圖的、探索基于BIM的數字化成果交付、審查和存檔管理,探索基于BIM的工程竣工備案模式。這是“綱要”中最大亮點,這條比較實用,這是建筑業根本性變化,其他務虛的成份多些。
電子成果存檔逐步取代紙質存檔是趨勢,傳統的紙質歸檔或將成為歷史。紙質檔案不環保,增加保管和存放成本,這是歸檔制度的革命性的變革,這是新技術帶給人類的福利。人類迷信紙質檔案,一場大災把檔案化為灰燼,而電子存檔可以備份,可以異地保存,可以存儲在云端,不會因災害而徹底破壞和消失,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人類保存信息的載體從甲骨、竹帛、紙質和電子,這是人類文明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