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積木仍需邁過“價格檻”
和傳統建筑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盡管存在施工快、標準化水平高、節能環保等一系列優勢,但真正走進春天里仍需邁過“降低價格成本”這道檻。
據業內人士介紹,和傳統建筑方式相比,裝配式住宅雖然實行工廠化生產,卻并不占價格優勢--在建筑面積達不到一定規模時,裝配式住宅的價格比普通建筑相對略高10%。
裝配式住宅實行標準化生產,其用工、用料嚴格執行標準,成本相對略高。只有生產、裝配達到一定規模,裝配式住宅的成本優勢才能體現出來。例如,當商品房小區建筑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時,只要30%的面積使用裝配式生產、施工,其成本就和傳統建筑持平甚至更低。
因此,裝配式建筑市場陷入尷尬處境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成本太高。對于成本高、技術不穩定的PC,大多數房企仍持只關注不行動的態度。
2、搭積木不可忽視“質量安全關”
裝配式建筑一大標志就是使用PC。PC(PrecastConcrete),即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的簡稱。那么,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建造的房子質量安全是否可靠呢?
專家介紹,采用此種結構體系,構件之間的連接以現澆節點為主,將預制PC構件的鋼筋伸入現澆構件中錨固連接,保證了房屋的整體性,相比裝配式大板結構,質量有明顯進步。然而,即使目前PC結構連接方式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但是構件之間連接點的質量隱患并沒有隨之揮去。
看來,對于裝配式建筑“不僅可省時、省工、省錢,還無污水、無噪音、無粉塵,符合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要求,而且完全達到傳統建筑的防震、安全、耐用要求”的這種表述仍需仔細推敲。
“搭積木”,沒那么簡單。目前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筑在頂層設計、技術標準、全產業鏈打造、關鍵技術等方面仍存缺陷,這是全行業必須正視的客觀現實。
總之,住宅產業化是我國建筑行業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建筑行業發展必然趨勢之一。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面臨管理體制滯后、技術體系不完善和建造成本高企等不利局面。
在不斷完善技術體系、建設住宅產業化推進激勵機制的同時,要重點推行設計、施工、管理一體化,從項目策劃、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生產加工、運輸施工、設備設施安裝、裝飾裝修及運營管理全過程統籌協調,形成完整的一體化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