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聲學專家 吳碩賢
記者:我近期采訪了一些大劇院,對大劇院的建設和運營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產(chǎn)生了困惑,希望先生給予傳道和解惑,讓后學今后能做聞道和求是之功。
先生的理論,我認為在中國劇院建設應用中“曲高和寡”,還有不近的路要走,您能認同嗎,為什么?
吳碩賢:目前我國的劇院建設,出現(xiàn)不顧城市規(guī)模及服務半徑,盲目追求豪華、高投資、高檔次的大劇院的傾向,且都以西洋歌劇院為藍本,追求品字形大機械化舞臺以及附設大排練廳。據(jù)我指導的博士生對劇院開展使用后評價調研的情況看,由于目前國內鮮見有駐劇院的劇團,多是采取巡演的方式演出,因此,這些品字形的機械化舞臺以及附設大排練廳的使用率很低。建議今后中小型城市及社區(qū)級的劇院建設,不必盲目追求品字形機械化舞臺。對于排練廳的設置也應慎重。現(xiàn)有劇院的排練廳應向公眾開放。平時為培訓社區(qū)的文藝人才服務。這一點要向香港學習。香港不少劇院,包括香港演藝學院的劇場,都向公眾開放,為培養(yǎng)社區(qū)文藝人才服務,提高利用率。同時,還要努力培養(yǎng)歌劇的觀眾。文藝團體也應努力創(chuàng)作自己的高質量的歌舞劇節(jié)目,也即在軟件方面還應多下功夫。
記者:問題二,請先生以廣州大劇院為例,談談您的成功之處以及在建設中的困擾。
吳碩賢:廣州大劇院在建設中,很注重建筑聲學的功能。這方面,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對其一流音質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為其制作了1:20的縮尺模型,開展聲學模型實驗研究。另外,在施工過程以及竣工后,對其音質效果開展系統(tǒng)的建筑聲學測量,保證其音質指標均處于優(yōu)選范圍。其優(yōu)良音質已引起國際建筑聲學界權威專家的高度重視和良好評價,這是廣州大劇院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此外,廣州大劇院在管理經(jīng)營上也很有特色,很成功,是少數(shù)可以不依靠政府財政補貼而運行良好的大劇院之一。
記者:問題三,人才問題,先生所研究的建聲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況如何?先生是該領域的大師,如何看待“錢學森之問”?
吳碩賢:我國建筑學的教育長期存在重藝術、輕科學的傾向。對于建筑技術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重視不夠。為此,我曾經(jīng)在中科院主持一項“應當高度重視發(fā)展現(xiàn)代建筑技術科學”的咨詢報告。該報告上報國務院后,獲得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劉延東副總理曾作出重要批示。目前,包括建筑聲學、建筑光學等建筑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僅靠極少數(shù)高校通過研究生途徑少量培養(yǎng)。建筑聲學博士導師只有華南理工大學等極少數(shù)單位才有,因此,培養(yǎng)的人才遠遠不能適應目前國家大量建設文化、觀演和體育建筑的需要,致使許多觀演建筑未經(jīng)聲學顧問的參與指導,音質效果不佳,造成極大浪費。此種局面應當設法予以改變。
記者:問題四,向先生征求意見和建議,如何讓大劇院傳播中華文化和價值觀。
吳碩賢:目前國內劇場建設多以西洋歌劇院為藍本的大劇院形式出現(xiàn)。在音樂廳與歌劇院設計中,也照搬西洋交響樂廳與歌劇院的標準。而實際上,中國的民族音樂與戲曲的廳堂音質標準與設計導則,應當有自己的特色,有別于西洋的音樂廳與歌劇院。為了弘揚中華戲曲、音樂文化,各地應當多建民族音樂、戲曲廳堂。同時應重視開展民族音樂廳堂的音質研究。在這一領域,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率先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我們采用混響室法和消聲室法對30余種重要的民族樂器的聲功率和聲能輻射指向特性開展系統(tǒng)測量,較系統(tǒng)地錄制了民族音樂的干信號,采用可聽化的技術,對民族音樂廳堂音質的響度、混響時間、雙耳互相關系數(shù)及初始延時間隙等指標的優(yōu)選值開展較系統(tǒng)的研究。這些成果已被應用到我們設計的廣東粵劇院以及友誼劇院改造等工程,還在香港目前正在建設的西九龍演藝中心粵劇院設計中被列為重要參考。要弘揚中華民族的音樂與戲曲文化,就應當在相應的廳堂硬件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觀眾培育以及節(jié)目創(chuàng)作等軟件建設上雙管齊下,方能奏效。
人物介紹
吳碩賢,男,漢族,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技術科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建筑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2010年廣東省勞動模范,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著名刊物《聲與振動學報》編委。1970年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畢業(yè),1981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是我國建筑界與聲學界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1987 —1988年,任悉尼大學博士后研究助理,1991—1992年任因斯布魯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10年11月,被香港理工大學授予“杰出中國訪問學人”稱號,2010年12月,被中國科協(xié)評為“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入選新中國影響廣東100位貢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