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13家企業無疑獲得了雙重保險——進可IPO,退可入創新層。按照當前股轉系統相關政策,新三板企業向證監會申請上市的同時,僅需要在新三板暫停轉讓即可。直至公司上市申請獲得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后,其才需要向股轉系統提交終止掛牌申請。
這些因排隊IPO而停牌的新三板企業,依然獲準入選創新層,是否有違公平呢?在諸海濱看來,選擇IPO還是創新層,與公平無關,其實是市場博弈和企業自利下的選擇。只要符合一系列標準的企業,不需要人為審核,都可以進入到創新層,這正是新三板“注冊制”的意義所在。同時,準創新層企業仍有一系列維持標準,這些擬IPO企業如果長期停牌、沒有交易,最終還是會被“請出”創新層。
另一方面,進入預披露階段后,企業仍需要經過長達兩三年的排隊等候,在此期間企業無法通過股權融資、并購等方式獲得外延式增長,這對企業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上市對企業財務數據是有要求的,排隊過程中企業由于內外原因,極有可能會出現業績下滑。而且這中間不能融資。有些企業排隊一年半載或許還能撐得住,等他知道自己可能需要再熬兩年時,他自己就會衡量是繼續苦等IPO還是回創新層了。”
值得關注的是,這13家準創新層企業全部符合創新層標準一,個別企業還符合標準二或標準三。隨著新三板市場從過熱走向理性,“投資成長性企業”成為投資者的共識。據中信證券新三板團隊近期研報表示,符合標準二的創新層企業受市場關注更多。相比之下,以穩定增長為特點的標準一企業,關注度稍弱。
上述13家之一的某企業董秘告訴記者:“公司運營非常穩定,掛牌新三板以來估值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現在我們明顯感受到新三板投資者更喜歡那些主板稀缺的高精尖標的,而我們這樣相對傳統的企業,估值已經出現了瓶頸甚至有下移的危險,上市最終還是為了讓企業有更高的估值、更多的成長機會。”
“對于新三板企業謀求IPO,我們的態度是理解、支持的,但不鼓勵,因為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在當前時點去排隊IPO的,有些企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值得拿未來兩年不能融資的成本去換取一個排隊的機會?尤其是進入創新層的擬IPO企業,我認為或許排隊上市的時間和新三板最終取得制度性突破、迎來轉板機遇的時間差,并不會太大。”浙商資管總經理助理陳旻如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