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策扶持
以上海為例:
上海市政府最新發布的《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十三五”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上海將打造“立體城市”,從地面、地下立體空間加強城市綜合管理,改善交通、居住條件。
根據最新發布消息至2020年,上海市將形成18條線路,500余座車站的軌交網絡。
3、開啟投資新機遇
目前,宏觀經濟持續低迷,投資增速下滑,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開始逐步轉變,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基礎建設投資重心出現傾斜。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不僅可有效解決“馬路拉鏈”、“空中蛛網”和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且對保障城市安全、改善城市面貌、促進經濟增長意義重大。
因其市場空間巨大,據業內專家測算,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分為廊體和管線兩部分,每公里廊體投資大約8000萬元,入廊管線大約4000萬元,總造價每公里1.2億,3~5年,預計每年可產生約1萬億元的投資。
4、海綿城市建設120個試點
為破解逢雨必澇、內陸“看海”的新城市病,海綿城市建設被寄予厚望。基于此背景,住建部、財政部和水利部于2015年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在近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中,著重提出要加快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抓好120個國家和省級試點。
5、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公眾參與機制
在今年10月中旬,按國務院統一部署,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排查與治理督查,對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廣東等11省的23個城市進行了實地專項督查,強化督導落實。
為繼續加強監督指導,強化督查考核,要求各地逐一進行銷號,確保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的任務目標。同時,積極引入公眾參與機制,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來源:itgir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