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在第十三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主論壇上,舉行了為第一批健康建筑頒發認證證書儀式,以表彰優秀健康建筑項目,推廣健康建筑理念,推進健康建筑發展。這標志著我國健康建筑認證工作正式開始。業內人士認為,健康建筑是綠色建筑發展的里程碑,將使我國建筑業進入發展新階段。
■ 新理念考量居住者的健康
健康建筑在我國的現代建筑實踐中是一個新事物,業內外對其還相對陌生。但作為一種理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被國外學者提出,我國學者在90年代也對健康建筑給予了研究。健康與建筑的關系,在2003年非典期間受到廣泛關注,之后健康建筑成為研究領域的一個話題,而一些組織和機構以及企業多年來在健康住宅方面進行了很多實踐。
2016年是健康建筑發展的一個重要年份,其標志是,該年3月,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有關機構啟動了《健康建筑評價標準》的編制工作,從而使健康建筑受到各方比以往更高的關注。
當年12月,《健康建筑評價管理辦法》(試行)發布。2017年1月,《健康建筑評價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經中國建筑學會標準化委員會批準發布實施,2月《健康建筑標識管理辦法》(試行)下發。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根據《標準》等進行了第一批健康建筑評價工作。這一系列工作的進行,表明我國健康建筑的發展已經全面啟動。
《標準》對健康建筑的定義是:在滿足建筑功能基礎上,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環境、設施和服務,促進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實現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參與編制《標準》的專家指出,《標準》力求滿足人們當前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從與建筑使用者切身相關的室內外環境、空氣品質、水、設施、建材等方面入手,將建筑使用者的直觀感受和健康效應作為關鍵性評價指標,著眼于令使用者真正成為綠色健康建筑的受益群體。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孟沖特別強調,我國健康建筑是以綠色建筑為前提的,因而起點很高。以綠色建筑為起點,性能均衡,突出健康,實現了優中選優。
專家們指出,《標準》定位于綠色建筑多維發展的深化方向,以使用者的“健康”屬性為核心,在我國綠色建筑領域尚屬先例。《標準》以健康為核心,以使用者的實際滿意度為重點,提升綠色建筑的品質,引領綠色建筑達到更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