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歷史性地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和方位。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站在新的經濟方位上觀察,建筑業和其他許多需要去產能的行業一樣,都面臨著諸多矛盾和發展的困境,也有著新的歷史機遇和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建筑業當前發展的困境
1.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失衡
建筑業的產能過剩,從狹義上看,就是在市場上有一定資質的追逐利益的各類法人企業太多,而實際上具備相應生產力水平、能夠提供有效服務的企業較少。從廣義上看,建筑業的產能過剩表現在隊伍上,是一般的、低水平的總承包企業過多,造成了市場上的過度競爭;表現在產品上,是三、四線城市商品房(也包括部分保障房)過剩,去庫存的壓力很大;表現在資金上,是投資下降,企業應收款居高不下;表現在產業供給結構上,是一般的房屋建筑施工能力過剩,真正能適應未來城鄉發展的基礎施工、環保施工、綠色施工和精準化服務的能力較弱。因此,建筑業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巨大壓力。
2.體制性矛盾導致的生產方式落后
2016年,國家提出了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新目標,要求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城市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幾年前就提出,要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的EPC施工方式。大家都知道,建筑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一項根本性的改革,但是實際的進展用“步履維艱”去形容都顯得不夠。實行工程總承包的前提似乎在審核特級企業時就已經解決,但實際上,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多數工程并不想實行一體化的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市場上多數大型工程的設計業務還牢牢掌握在國有的或大型的設計院手中,在客觀上形成了設計單位搞不了大型施工、施工企業做不了復雜設計的局面。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自己套在脖子上的繩索總是難以很快解開。裝配式建筑如今炙手可熱,各地都建立了許多PC生產線和生產基地,但是市場需求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制約市場需求的還是引導消費的市場政策問題、施工配套的標準問題、綠色環境的政府控制問題等。所以說,體制和政策的滯后直接影響著生產方式的快速轉變。
3.建筑市場監管表面化
應該承認,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大力推動下,經過質量治理“兩年行動”的推進,建筑市場和現場管理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但是,主要靠政府部門每日每時地監管工地上各類管理人員是否具有專業資質、查看勞務人員是否符合標準,恐怕不是長遠之計,況且統計中的弄虛作假現象仍然存在。對建筑市場招投標的監管、對現場操作人員實名制的監管,還有許多值得政府部門研究的問題,尤其是對農民工的管理,不僅僅是簡單的人數、資質、工資問題,更是一個關系企業長遠生產力資源能否持續的問題、是關系到解決一億農民工身份歸屬和融入城市的問題。
4.行業征信體系建設滯后
對于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企業大都將其歸咎于市場、歸咎于社會,很少認真地想一想社會與企業都共同存在的問題——誠信問題。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誠信也是建筑業健康發展的基石。雖然信任缺失是雙向的,但這種不信任大都又指向施工企業,這種認識又有著較為普遍的社會認同基礎。誠信的缺失不僅影響到施工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降低了社會的效益和效率、干擾了市場上的正常秩序,還嚴重地損害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誠信建設已經是當前社會和企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