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一直重視行業級的應用?因為只有行業級應用才能讓BIM應用的價值得到體現。建筑模型不能過于分散,建筑、結構、安裝等模型一體化。建筑設計模型完成后,給下游提供一些基礎數據,如造價工作中需要的工程量,一般設計軟件自帶工程量統計功能,但這遠遠不夠,只能統計混凝土門窗之類的量,其他如鋼筋的量和零星的量等無法統計,提供的工程量不完整不全面不準確,只能當作參考,不能正式使用。后續的招投標、施工和造價等還得重新計算。由于它們之間又是不同階段的不同主體,所以,都需要計算,這樣造成大量的重復性計算,增加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如果在建筑設計模型上提供按照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單計算規則計算的工程量,那么,這些工程量是有可用性的,可以直接用來進行招投標、施工用料計劃、造價控制、結算等全方位長鏈條全過程應用。并且這是統一的標準的透明的量,這樣可以減少錯誤,省去核對,提高生產力。
其次就是信息的互操作性。在各階段之間、各專業之間、各任務之間等具有關聯關系的各單點之間實現數據互換。既重視結果也重視過程,打通各應用領域。這些必須借助標準數據接口解決,必然是行業性標準,企業層面無法解決數據標準接口問題。
如果解決了數據標準接口問題,那么,各種關聯軟件及其產生的數據就具備了共享的基礎,就無需開發類似超級軟件那樣的工具 ,實際上BIM平臺很難做成超級軟件,過于理想化,這曾經是我的構想,BIM集成所有的應用。實現是有難度的,不管是硬件要求還是開發成本都是受限制。退而求其次,BIM提供信息入口,然而用戶進入各個領域的應用區。BIM平臺上各個軟件數據格式統一,從而方便數據的交互,數據的輸入與輸出有標準接口,關聯軟件不能各自為戰。
如果某項目使用某一軟件系統,它幾乎就是封閉的,對其他軟件特別是競爭廠家的軟件產生排異性,而你這套系統又非全能,這對用戶造成傷害,本來是多項選擇現在變成單項選擇。我建議信息開放和流動,用戶自由選擇。黃強院長的P-BIM技術路線或許是可行的,即各個單點的應用都以BIM為中心,從而構建互聯網+生態系統。
國內的軟件,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和缺少相應的國家標準,不管是設計軟件,還是施工軟件、造價軟件、設備軟件,都自我封閉,有自己的數據格式,相互不兼容,其生成的文件不能相互打開,也不能相互導入,這就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只能局限于單點應用。這是國內BIM應用的主要障礙。
4、國內BIM應用的路線存在的誤區
發達國家BIM理念深入人心,BIM技術成熟度高,BIM應用面廣。而國內這幾年把BIM的概念炒得炙手可熱,但沒有相配套和成熟的思想、理論、技術,甚至沒有大家認同的技術路線,也是陷于自立門戶諸侯割據瓜分利益的春秋戰國那樣紛亂局面。
BIM從業者為了推廣BIM,進行不遺余力推廣,通過各種場合和渠道宣傳BIM的作用、功能,辦起了BIM大學。關于BIM的著作和論文多如牛毛,但應用價值十分有限。只是片面夸大BIM的作用,不切實際,生搬硬套,并沒有把BIM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BIM軟件商的軟件構架和功能并沒有根本性變化,還是原來的軟件,三維模型本來就有的功能卻搖身一變而號稱是BIM的領導者。很多的BIM軟件穩定性安全性差,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整個模型的數據安全。功能不全面,無法完成某一構件的全部計算任務,計算精度低,計算粗糙,適應性交互性較差等問題一大堆。
雖然BIM的推廣力度很大,可以說鋪天蓋地,但BIM實際應用卻不多。其深層次原因是BIM暫時還不能帶來實際利益,所以,業主應用BIM并不積極。以目前國內BIM技術,用BIM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公司原有的運作流程不可能突然改變,所以,業主缺乏使用BIM的原動力。這讓搞BIM的人情何以堪?
中國BIM推廣之難的根本癥結是建筑行業本身是割裂的,而BIM的本質是集成,這是一對矛盾,不解決行業、部門、企業、專業、項目、任務的割裂狀態,BIM應用就是一句空話,這將涉及體制機制的變革,談何容易?
現在一些專業如鋼結構、幕墻等都由專業公司設計施工,效果極佳,推而廣之,以后建筑專業也應該逐步下放到承包商設計施工,設計院只做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由施工單位做。與國際接軌,也是解決行業割裂的有效途徑。不過,這即使成為現實也是很遙遠的。
設計位于產業鏈上游,BIM應用的源頭應該是設計。設計單位應提供可交互與可共享可擴展模型,但傳統的設計不可能會很快改變,二維設計仍是主流。同時,BIM對設計標準化要求特別高,需要提供標準的數據接口,這是數據共享的基礎。
BIM作為一項先進技術,它有很強的生命力,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業界應該反思:為什么BIM普及如此之難。BIM大勢所趨,但BIM的落地需要各方努力。
國內BIM理念上沒有多大進步,在技術上也無重大突破,從而在應用上很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