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筆者講述了中國建筑業的兩個“怪胎”:即建筑業企業執照和注冊工程師雙重管理造成的“怪胎”;工程建設過程中法律禁止的掛靠、轉包、違法分包盛行的“怪胎”。今天,我們繼續講這個行業的怪胎——“工程設計閉門造車,施工按圖索驥”。
我們都知道,建設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其質量的因素很多,如國家政策、技術規范、施工工藝、管理水平等,設計、施工、監理、業主、監督等各單位更是與其息息相關,但設計是工程建設項目的靈魂,是工程建設項目的龍頭,在工程的建設實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奇怪的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筑業快速發展,而我們自己設計建造的國際知名建筑卻還真寥寥無幾,建設領域形成了很多設計閉門造車,施工按圖索驥的怪現象,我們得到了物質,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化、失去了藝術。
怪胎之始從自我否定發育而出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了很多偉大的城市,漢長安(西安)、北魏洛陽、隋唐長安和洛陽、北宋開封、元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這些城市如今有些看起來已經有些暗淡,卻留下了一座座優美壯麗的建筑杰作,令人嘆為觀止。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天下絕景——黃鶴樓,中國第一塔——嵩岳寺塔,萬里長城等優秀的建設工程,至今仍為我們國人所驕傲。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社會里,中國的建筑,在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有時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部分成就甚至遠輸日本、韓國、越南、緬甸,他們國家遺留下來的古建筑證明了我們曾經對他們的巨大影響。
然而,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大量外國文化、建筑、技術涌入,被動地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時期,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這股外來勢力動搖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也動搖了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的根基。
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至今,中國步入了共和時代,在民國時期,我們學著美帝的衣缽,鼓勵個人主義、藝術發揮,出現了一波建筑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年代,涌現出了梁思成、楊廷寶、呂彥直等知名大師。1949年建國后的前30年,中國唯蘇聯馬首是瞻,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成了邪惡的、腐朽的資本主義的代表,中國的建設工程體系,人才培養體系都全盤蘇化成了蘇聯模式,一切強調集體至上,專業分割,個人作用的發揮被壓制到了極限。1980年后,中國建筑開始矯枉過正,改革開放給我們打開了國門,很多中國的仁人志士都發現,中國落后了,真的落后了,不要說創新,或許連很多建筑的基礎知識都斷代了。因此,那時的中國建筑學界很自悲,他們只管吸收、只管復制、跟風成風、洋氣成貴。白色洋人成了高貴的象征、大氣的象征。《南方周末》在2014年1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有民國建筑,卻沒有共和國建筑;當代中國的建筑,千城一面、山寨橫行、崇洋之風、求高求怪”。言辭之激烈,令人警醒。
工程設計 閉門造車之源
說現在中國的工程設計是閉門造車,筆者可能說得有點過,甚至有些片面,但確實有著很多閉門造車的典型,這里說幾點設計閉門造車的源頭:
1、中國的培訓和教育體系出了問題
看起來病在工程建設領域,筆者卻覺得根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作為建筑業,我們國家在經濟方面已經向歐美日等西方國家靠齊了,但教育的改變卻慢很多,現在的設計人員,很多都是大學畢業就直接去設計院,很少有設計人員是來自工程管理的一線或者從事過工程運維,這導致目前教育體系出來的學生,很少能夠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為自己的設計思路提供靈感。他們只能從有限的書本知識獲得一些前人的經驗,計算很多學生是會的,但至于工藝、空間碰撞、操作空間等問題,他們就考慮得很少,基本是生搬硬套。
2、典型設計帶來的副作用
比如在筆者從事的電力工程行業,有很多國家電網公司或南方電網公司出的典型設計,這些典型設計都是經過專家之手推薦的,是好東西,他簡化了很多的計算環節,比如用多大的變壓器、配多大的開關、需多大的導線、上什么保護,基本都是應有盡有。但這個東西,副作用也很大,很多的設計人員,似乎現場不愿意去了,甚至電纜長度都不愿意量了,遇到不好處理的,比如電纜的長度等,就寫一句“長度根據施工定”,就把這個事推給了更下游的施工單位,而現在很多施工單位結算是需要設計簽字的,他們沒辦法只能忍氣吞聲,為此埋單。
3、收費體制變相鼓勵浪費
我國的工程設計,收費很有意思,這個費是怎么收的呢?基本是按造價的百分比來收費,比如一個工程1000萬的造價,如果按5%的比例來收費,那就是50萬,因此這里就有一個基數和收費比例的問題,這兩個因素,無論哪個提高,設計費都可以多拿。而收費比例基本是競爭很厲害的,大家都很透明了,怎么辦?有些聰明的設計院或設計人員就開始想辦法了,他們以安全之名,片面的提高工程造價,看似很安全,實則很浪費,這真是中國工程界的一大痛點,造成了很多的中國建筑,不該大的做得很大,當然,該大的,做得更大,很不協調,很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