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六:對外發展戰略:自貿區、“一帶一路”融合
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對外發展戰略將是本次兩會關注的焦點。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二十國集團加強合作,倡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已經向世界伸出共舞之手。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力,也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十三五”期間,中國提出將堅持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加強走出去戰略謀劃,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發達國家,也有不發達國家,比如2010年完成談判之后已經進入“升級版”的東盟自貿區,其十個都是“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而“一帶一路”的六大通道中,面向東盟的這條戰略通道顯的尤為重要。
同時,陳文玲指出,推動“一帶一路”和推進自貿區戰略并行不悖,“十三五”規劃也提出要建立以周邊為主的自由貿易區網絡體系。要以周邊為主,圍繞“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構建自貿區網絡體系,可能是未來在發展我國自貿區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熱點七:城市發展:有望進入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虛高、管理粗放、應急遲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城市病”給市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這些城市病的治療或是本次兩會關注的熱點。
去年12月,中央時隔37年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圍繞“城市工作”主持召開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對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城市不僅僅是工作、居住的場所,更應該是綠色的城市、人文的城市,而不是“越大越好”。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就曾強調,“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2016年已啟幕,新的一年,讓人期待。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勾畫出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這勢必要影響7.5億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的生活。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同樣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可以說,2016年中國兩會,承載著“十三五”開好局和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使命。
相比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需求側”而言,“供給側”改革則著重迎合現階段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因此,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兩會最重要的議題便是圍繞供給側改革,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結合到經濟各個層面,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