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谷歌重金32億美金,收購NEST,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主要產品是一個溫控器,引發行業震動。毫無疑問,不管你是否認同,2015年智能家居的概念也開始在國內興起,并且如星火燎原一般在行業躥紅,互聯網業界對之嗤之以鼻,認為概念大于實際;而房地產界則奉為上賓,似乎是為了延續“互聯網思維”,不弄個TED演講,再造一個“科技樣板間”,就沒辦法賣房子一般。
一將功成萬骨枯,鎂光燈追逐下的光鮮亮麗背后,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并不新鮮的行業與產業結合?
智能家居成為風口豬 然后就被營銷泡沫化了
千禧年之前的最后一年,科學家們還在擔憂千年蟲可能對世界帶來的危害,當年的80后們剛剛開始互聯網的啟蒙教育,門戶網站還在擔憂如何賺錢,電商網站的投資風潮來臨,絲毫沒有感受到乍暖還寒的2000年互聯網泡沫所帶來的結局。
位于房地產和互聯網兩大風口的智能家居,也正面臨這樣的怪現象:智能家居的概念提出來很久,智能控制設備早在高端住宅用的就很多,比如安防、照明、自動門窗、溫度調節等。由于并未高度普及,智能家居設備一度成為“高端”、“高價”的代名詞,直到“萬物互聯”的概念到來,互聯網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強心針。
首先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宣布進軍智能家居領域,小米、騰訊、360、樂視等均宣布智能家居項目啟動,萬科、銀城、仁恒、正榮、金地、華遠、華潤、方興等開發企業也都大張旗鼓宣布了智能家居項目應用到項目的信息。
奇怪的現象出來了:
首先是,傳統的智能家居公司缺席了這場大戲,而宣布合作的互聯網公司并未推出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僅僅推出了類似空氣凈化器、音箱、空氣監測器、智能插座等零星產品,這顯得單薄。開發商們合作的項目樣板間也都極少能看到實物照片,能看到實物照片的不少設備,還是其他智能家居公司的產品。
似乎開發商選擇合作的側重點并不在乎智能家居系統深度植入,不管是演講秀、發布會、論壇等,更像是營銷手法,而合作的樓盤大多偏遠,或者在當地口碑不佳,而互聯網公司則與開發商完成了雙贏:媒體的連篇累牘報道,借助一些地產名人,業界的關注自然不少。
當下的互聯網智能家居領域,很有當年泡沫來臨的勢頭,概念包裝都很好,但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