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標準較多 智能家居神功非一日而成
互聯網公司提出的智能家居系統,幾乎都是一夜之間,但在實際過程中,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這個領域存在很多年,包含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仍舊在做嘗試。
目前智能家居所能用到的技術主要有:Z-Wave、ZigBee、AllSeen、homekit、wifi,其中,homekit是蘋果公司剛提出的技術,還在試驗階段,市場有少量兼容產品,藍牙和NFC則屬于Allseen范疇,但是都距離較短,wifi產品則比較常見,但是也是最容易被黑客破解,安全性較差,Z-Wave則只為智能家居而定義,它使用的是868/915MHz, 是非開放頻段,但是實際應用來看帶寬僅有9.6K,支持的節點也較少,實際應用不超過200個節點,目前可靠的技術,并且已經形成規范的協議當中,ZigBee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國家電網、醫療等領域已經應用多年,最關鍵支持的節點較多,理論節點支持65536個,哪怕是一個小區的智能互聯也成為可能。
從技術分類上來看,Z-Wave、ZigBee、wifi 是無線技術,而AllSeen、homekit 這些是平臺型的協議,他們并沒有規定死底層是一定要使用哪種無線技術。已經公開的信息顯示,360選擇自己建設開放平臺,而小米公司的智能家居設備采用的就是ZigBee,ZigBee的好處顯而易見:安全,世界上尚未有黑客破解案例,另外穩定、低功耗,一節電池可以用數年!
那么問題來了,眾多互聯網公司在此之前幾乎都是軟件開發為主的公司,小米也僅要依靠硬件工廠代工,沒有多年的技術研發基礎,而智能家居的系統雖然在未來有眾多與互聯網融合的應用,比如大數據、云服務,借此引發“萬物互聯”時代到來,沒有核心的規范性技術研發基礎,互聯網公司想靠與開發商的概念來發展,有點頭重腳輕!
智能家居專利之爭 互聯網公司永遠的痛
近期,小米公司就深受專利的困擾,由于專利尚未獲得批準就被公關部門拿來大肆宣傳,被工商部門重罰,一時間被傳為笑談,從智能家居的角度,互聯網公司申請的專利分兩大類:一類是基于產品的發明專利,還有一類是新型實用專利,相比產品發明專利,新型實用專利一般通過代辦公司,數千元就能提交申請,通過率也比較高,所以知道其中貓膩的互聯網公司就鉆了這個空子,動輒數百上千的專利數量,更多的是后者,而非產品專利。
根據媒體報道,從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5月28日,在智能家居操作系統領域,全球申請人共提交了896件專利申請,其中,中國申請人共提交了122件。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谷歌共提交了28件專利申請;蘋果共提交了46件專利申請。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有些著名的智能家居企業專利數量甚至還未實現零的突破。專利有多重要?如果沒有專利,蘋果公司恐怕永遠蝸居在車庫,不能成為現在這家偉大的科技公司。而三星、蘋果、谷歌等國際公司之間的專利之爭,經常上演訴訟和商業大戰。
由此可見,當下的互聯網公司,在核心技術端并未形成自己的優勢,更多的還是長袖善舞于營銷和包裝,沒有技術專利支撐,靠零星的智能家居產品,顯然不能完成對概念當中的智能家居的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的智能家居領域反而是傳統技術公司給予了驚喜:從國家知識產局的數據顯示,122件國內申請人的專利中,一家名為物聯傳感的中國公司獲得了41項技術專利,另外200多件實用新型專利,這個數字超越了所有互聯網公司在智能家居領域專利之和。從物聯傳感公司官網查詢到的信息顯示:這家公司也是國際ZigBee聯盟的董事成員,這個殊榮全球僅有12席,包括飛利浦、德州儀器、施耐德等大家耳熟能詳的跨國世界500強公司,在國內包括華為、小米等公司,都僅僅是這個聯盟的成員單位。
這也就意味著,在智能家居領域,國內竟然有一家企業正在參與主流技術規范的制定,并且有較高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