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的材料大幅漲價波動,2008年上半年對房地產打壓,下半年則施以急救措施,2010年以降,從25%增速逐次降到2014年的10.9%,今年一定個位數,明年則可能5%左右,這就是數據,和信息。不留意或者沒有數據能力,則不能明察、明斷。那為何下行“突然”?原因之一:國際格局鎖定——IMF剛剛調低全球增長率,最大消費美國疲軟不振,歐元危機;原因之二:國內增漲無序潮涌效應、新技術顛覆思維、要素平衡鐘擺效應;原因之三:政策和管理,后續再談。所以,下行并非突然,而是“事出有因”。政策收緊,激蕩振動。羅列部分新近政策,也是我們理解行業現狀的依據?!督ㄖI企業資質管理規定》(住房城鄉建設部令22號令);《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建市[2014]159號);《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標準實施意見》(建市[2015]20號);《外商投資建筑業企業管理規定》(建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令第113號)《關于建設工程企業發生重組、合并、分立等情況資質核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建市[2014]79號);《關于推進建設省級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臺若干意見的通知》(建辦市[2014]55號)。
其他與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查有關的文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廢止《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6號2015年11月10日起實施),核心內容是:廢止焊工、鋼筋工、架子工、維修電工等90個職業資格。思考1:政策收緊不合時宜——自陳政高部長履新以來,住建部呈現高高喊起,無法落下的行政特點。其一:出臺政策非常之多。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公車伊始,“兩年治理、線網庫信用、營改增、換證、主體終身責任、資管辦法和標準、取消工法、專利、規范或國家獎、淡化法人資質強調個人資格”等等,以我愚見,建企的文化水平不算高,但是政策敏感性夠強,單單企業內部的幾個人學習是不夠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能夠領會和融合貫穿,且認真執行,那是不容易的!思考2:政策招招致命。單挑換證來說,最為簡單。住建部說有100000多家建企,統計局說80000多家,取中位數90000家,為了換證,每家花費1000元,則耗費行業利潤9個億,特級就位,權威人士說,200億進入了黑色通道,后來驗證,果然。
種種政策,成為消耗行業利潤,不是加分,一定不是好政策。再舉一例,延長工法6年到8年有效期的聲音還沒有落地,說取消了!這政策變化快如過隙之光陰。思考3:且看效果,且行。治理應當;線網庫權力需要受限,命關企業生死;營改增注定命運多舛;主體責任最后是法人責任才能落實。在寒冬時,政策收緊了。有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才是好政策。請牢記該原則。包括哪些鼓吹洗牌的專家們。(某領導發言說:政策是山雨欲來、一拖再拖、一日三變,竊以為未必是妄語?。┱驹诶硇苑治龊捅M量理解的角度,老實不客氣地說:市場的繁榮不是發文件發出來的,在中央政策確定之后,就是行業內的人們一起齊心協力干出來的,當然也包括住建部的領導和各職能部門干部。政策好壞,有幾點標準。一是是否極大地發揮積極性,繁榮市場;二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劣幣,并防止其驅逐良幣;三是持續給行業加分,不是減分。
以此為標準,那些改來改去的,變化頻繁的,模糊不清的,難以執行,不能自洽的,跟各部門不協調的,不符合趨勢和社會要求的,都屬于“瞎折騰”的范圍,應當“以不作為代替亂作為”。管理欠帳,終究要還。這些年,尤其最近12年,整個國家面臨的發展大機遇,是前所未有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毫無懸疑地處于空前發展階段,這將在建筑歷史中,會有濃重一筆。但是我們的管理,沒有經歷過工業化相適應的“科學管理”的洗禮,也沒有進行完整的管理思想的引進消化和吸收??v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不斷翻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一波又一波,但是對建筑行業的管理提升是極其有限的??梢哉f我們是在邊干中邊學的一個理由,我們沒有為建筑業巨大發展機遇準備好思維、管理、操作的細致而有效的工具。
因此,整個階段充滿著特色和管理啟蒙時代的特點。包括部委廳局的行業管理能力,企業的守規遵紀和科學組織實施的意識與能力。也由此有諸多管理欠賬要算、要補、要清償。管理欠賬終要還——建設行業的管理是最考驗管理者智慧、才知、體能甚至“扯皮”能力的。不過,管理終究還是既有科學性,也有藝術性的科學,有基本原理在。與其它行業積極尋找新技術、新思維,包括全球整合資源能力、價值鏈上下端延伸、互聯網技術、智能機器人等等應用相比,建設行業巨大的生產力,在"應對"換證、行動計劃、就位、超速創新、政策躲防、湊齊人數,甚至學習"新"文件中,消耗了不少!更妄言集中資源搞好經營生產工作!主要的欠賬有幾方面:一是基礎管理構建。很多企業連基本的組織建設、制度保障都沒有,憑借一股子義氣,一棒子兄弟,創建筑江湖。開會一言堂,指令一電話,財務由老婆,采購小舅子。內控混亂,計劃總結都沒有,完全是混江龍做法。更談不上戰略、品牌、文化建設。二是人才積累培養。三是技術創新投入。四是盲目樂觀環境。這樣就對戰略環境的變化不敏感,導致跟風,惡性同質競爭,忽視差異化等競爭策略的應用。
資質管理政策“多變”是鬧劇資質管理作為行業管理的“五項御策”,(即:政府監管、企業資質、社會監理、招標投標、業者資格),是對企業對具有管控約束力的,也是體現主體責任的重要載體。相比其它如:政府監督(在逐步松綁)、社會監理(效果欠佳)、招標投標(形同虛設)、業者資格(尚不成熟)資質管理比較成熟、配套。因此要管好行業,抓住資質管理,是個較好的抓手。也正因為如此,資質管理的政策制定、宣貫推行、政策績效動態評估、修訂完善,要慎之又慎!既要充分體現中央讓市場配置資源的戰略導向,又要充分體現行業特點、社會狀況、業者素質、管理模式等等,貼近實際,切實可行。遺憾的是,現在給人的感受是“處于隨意而失控邊緣”。甚至有"折騰"之虞。細數理由,作為一家之言。資質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也即資質的規則,主要應該體現什么?個人理解,是為了保障工程產品的質量和保證產品建造的安全。我們有必要對產品首先進行分類、分級,其次對產品的質量、安全等級進行分類分級,然后適配企業的質量安全的管控能力,以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