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一周大事記
備受矚目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于出爐,政策的細化落地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在14日國新辦舉行的吹風會上,包括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人社部在內的五部委對國企改革方案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并釋放積極信號。
記者獲悉,《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后,國企改革系列文件還將以“1+N”形式對外公布,提出更細化的改革方案,圍繞著國企改革的市場化重組大潮正在開啟,或撬動超30萬億市值。
經歷了改革牛行情和6月份的暴跌,市場對國企改革方案的出臺更加充滿期待。然而,本次國企改革的方案并沒有解決國企內部沒有限制分配的問題,也沒有觸及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與前期市場預期有較大的差異。9月14日,《指導意見》出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市場顯得并不買賬。國企改革指數收跌4.62%,盤中一度跌至6.80%。
建筑國企在項目承攬方面較為強勢,行業存在著一些隱性壁壘,這一點在設計行業方面尤其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建筑行業國企改革的推進,國企的管控和激勵機制得以充分建立,尤其在靈活的股權安排之后,建筑國企、民企的界限有望被逐步打破,各個環節更加市場化,從而給了民企更多的發展空間。因此,長遠來看,民企也有望在這一過程中受益。
新京報記者調查獲悉,由于新三板市場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青睞,申報企業持續增多,新三板上的“殼資源”開始走俏。據悉,目前新三板的殼費叫價已超過2000萬元。
從表面上看,新三板的掛牌條件十分寬松,但借殼仍然走俏的背后,是部分公司由于存在自身資質、歷史沿革或存續時間等“缺陷”,打算通過借殼“彎道”進入資本市場。
隨著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被查,這場從6月起隨著股市暴跌打響的救市戰向監管層反腐延伸;在過去的近百天里,由“國家隊”入場護盤開始,并行打擊做空、上市公司回購、清理場外配資等攻堅戰役,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前所未有。盡管,直至目前仍有對細節和方法的爭議,不可否認的是,決定護盤依然是讓A股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基本面得以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基礎,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將成為未來中國資本市場不斷健全與成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