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筑企業有不利之處,但應該看到相比于小企業還擁有更多的有利之處。一年采購100萬噸鋼筋(大企業)總比采購1000噸鋼筋(包工頭)要便宜,100億的資金運作總比10個億的資金運作成本要低、效率要高。很多大型建企的企業家將自己的短處不斷放大看,卻沒有能力創新,將自己有利的一面如規模經濟效益,有效發揮出來。企業家的責任是通過創新,克服企業短處,發揮企業的優勢,中國建筑業長期規模不經濟是不應該的。
從國際上看,建筑業早已呈現規模經濟的基本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大企業數量很少,專業分包眾多的良性產業生態,日本、歐美無不如此。
從國內各個產業橫向比較看,隨著管理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規模經濟已成為普遍規律,中餐業過去認為最不可能規模化經營的行業,現在已經到了沒有規模就不能生存的地步,大型連鎖品牌已有很多成功案例。
只要中國建筑業還處在規模不經濟狀態,就說明整個行業創新能力還太差,企業家還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建筑企業家應該為此感到羞恥。如上圖所示,中國建筑業耗用了全球森林砍伐量的50%以上,全球水泥的60%,產生了48%的城市固體垃圾,我們還在高消耗、高排放地粗放發展產業,是對子孫后代、對地球、對全人類的犯罪。
建筑企業家必須清醒意識到一點:中國建筑業只要不改變規模不經濟的現狀,產能過剩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惡性壓價競爭就不可能避免。而這一問題解決的第一責任人一定是企業自身,一定是企業家自己,等待政府政策無疑是瞎子等天亮。天助自助者,市場環境的改善首先依賴于自己的努力。.
行業利潤低下的第二種表象是產業鏈分割不合理。企業和協會抱怨現在施工企業差不多淪落為“來料加工”了,被業主、設計方拿去的利潤過多,卻承擔了建造過程的大多工作和風險,希望政府來改變這種分配體制。
這種牢騷對行業發展完全無益,又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思維。這種分配體制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政府并無能力調整(主要是市場在起作用),我們若再坐等這樣的機會,會貽誤行業發展良機。
產業鏈的整合和擴展是企業職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政府只要沒有搞禁入、搞行政壟斷,就是市場的事,是企業自己的事。建筑業的上游產業投資開發、設計只要不是類似石油、電子、通訊行業一樣的行政壟斷產業,我們提的問題就不存在。事實上恰是很多建筑企業將有限資金大量抽血,投向房地產業是建筑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不用協會呼吁、政府安排,企業只要有能力,自會爭著向上游瓜分利潤。
從近年的行業政策看,倒是建筑業行政壁壘越來越高,與國際、國內經濟潮流反動,與WTO原則相違背。最新的特級施工企業資質管理標準之高是國際上行業管理獨一無二的,這種產業政策對行業發展是利是弊?筆者認為壞處更多。
會不會形成食利階層?僅憑高資質收取掛靠費,可以不思進取?當前掛靠盛行,愈演愈烈,“稅務局”型企業集團眾多,難道不是高資質門檻的一種副產品嗎?
企業家只鉆營于提升資質,卻不熱衷于提升品牌、質量、成本的競爭力,難道不是對企業進步、行業發展的一種傷害嗎?
現階段的建筑業向上游發展,向上游要利潤,不是如何調整體制的問題,而是企業有沒有能力、戰略上合不合適的問題。
現實是我們建筑企業建造階段的管理尚千瘡百孔,無論是質量、安全、成本,還是品牌戰略、資金能力都還問題多多,何以向上游擴展,何以瓜分產業鏈更多利潤。
研究表明:當前建筑企業項目管理的利潤空間應有10%(從2%提升到12%)以上的空間可以挖掘。當前各大建筑企業“項目承包制”的比例越來越高,并不充足的資金投向房地產、等其他行業,每個特級企業都想投資建個豪華酒店,而投入信息化、技術研發和人才資源建設的資金卻少得可憐,科技貢獻率是最低的行業之一,比農業還低很多。產業鏈中建造施工階段的事未能做好,卻大談向上游整合、瓜分上游產業的利潤,完全缺乏產業基礎。這方面想的過多、做的過多,反而傷害了建筑主業。
從以上分析可知,建筑業長久未能從低利潤惡性競爭中的環境脫離出來,是長期的計劃經濟思維害了我們,是對關系生產力極度迷戀的價值觀害了我們,是我們長期關注外部,不注重內功修煉的經營理念害了我們。
是到了我們自己來解放自己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