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三:總承包企業利潤低,專業公司利潤高
在整個行業利潤低的背景下,行業細分市場卻大相徑庭,差別巨大,見下圖:
從表中可以看出專業化公司利潤率要高很多,約為總承包類公司2-3倍(其中中國建筑利潤大部分來自房產,否則差距更大),市盈率是總承包類的2~5倍,說明專業化公司擁有更高的贏利能力,且資本市場對專業經營模式有更高的認可,但我們的企業卻非常熱衷于做大、做全、多元化,無心在主業或在某個領域做強、做專業、做品牌,導致利潤低下。
總承包類企業數量眾多,企業間品牌差異化小,缺乏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低價競爭就成了必然手段,低利潤生存就成為行業常態了。
現象四:企業、項目、個人和分包商均利潤甚低,但并非主流
道理很簡單,這樣的企業本身是不可能長期生存的,會自然解體,或轉行,或被兼并、收購。市場經濟規律決定了市場具有自然調節的能力,這樣的企業和行業都不可能久存,并不需要我們去擔心。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由于行業復雜度和企業管理落后導致的企業總部利潤低下,利潤流向項目、個人和供應商的情況,嚴重影響到了行業良性可持續發展。項目、個人、分包和供應商,拿的錢再多,不會成為行業生產的再投入(技術、信息化、人才培養等),沒有反哺到行業進步,對行業發展非常不利。
三、深層原因
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和壓價,問題僅考慮到這一步還失之膚淺。產能過剩其實只是表象,行業長期利潤低下、規模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還出現產能過剩,一定有其深層原因,即國內建筑企業長期不注重內部核心競爭力建設,導致行業門檻過低,新進入者可以很容易且風險較低的加入競爭。
當前總承包類企業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思維中打轉,對關系競爭力的極度迷戀,疏于企業內功的提升,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品牌、技術、資金運營、采購、成本控制等方面對新進入者都構不成競爭門檻。特別我國建筑業長期處于規模不經濟的現狀,大企業成本比小企業成本高,小企業成本比個體包工頭成本高。這種行業狀況造成難以將有關系拿項目但沒有管理經驗的新進入者擋在門外,競爭者增多但無法控制。
任何行業進步,實施行業整合,提高價格和利潤空間只有兩種路徑,一種依賴品牌,如蘋果、奢侈品牌,一種依靠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兼并落后產能,阻止新進入者最后獲得定價權,如家電、百貨連鎖行業。中國建筑業兩種情形都沒有能實現,產能過剩就無法控制。
中國建筑業曾經有過好日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大企業少,建筑企業地位相當高:有高達30%的預付款,定額計價以上還要有數百元每平方的人工、機械、周轉材料補貼,這樣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市場經濟的價格和競爭激烈程度畢竟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行政調節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
現在的巨額墊資、惡性壓價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大可不必抱怨業主太壞。逼政府出臺管制政策,大家則用陰陽合同來對付,且這些都是施工企業自己在配合,已說明這些做法有違市場經濟規則,作用不大。BT、BOT不就是合法的帶資墊資嗎?市場經濟只要雙方情愿、不違法,一般都是合理的。
因此改變競爭生態的責任首先是企業,不是政府產業政策。有些大型建筑企業家甚至還存在這樣的陳舊觀念:大企業成本高是必然的,負擔大、老問題多。完全忘記一個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就是通過不斷創新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用最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最大的社會價值和福利,這是企業家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