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上,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了52.57%,而且近年來每年都在上升。雖然目前城鎮化程度"似乎"很快,其實不然。因為城鎮化最大的一塊,是城鎮對郊區“圈地”造成的“村改居”(注:所謂“村改居”,就是將征地后的農村的行政村改為居民委員會,簡稱居委會)。第二大塊是拿到了“城市戶口”、但卻不知落腳點在哪里的大學生群體,其實他們并沒有完成其城鎮化的進程,最多是正在“城鎮化之中”。
至于鄉村人口通過自身努力,以積攢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為代價,在城鎮里購房安居樂業的,可以說是最小的一塊。表面上盡管農村勞動力已經市場化,但對于農村人口來說,城鎮只是工作場所而不是居家的地方,因為他們只不過是被"市場化"了、而沒有實現城鎮化,這些人的“城鎮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障礙要克服。
在現有的戶籍制度后面,所隱藏的“東西”太過復雜,致使制度性障礙一直難以被逾越。這一切就成了鄉村人口成為“城鎮人”的隱形“門檻”。另有資料顯示,目前有近1億農村戶口的人,徘徊在城鎮和鄉村之間,它們大多數是第一批“務工者”,他們已經離開鄉村,他們不懂農務勞作,他們卻有經商和做工的能力,但由于制度的原因,他們始終奔走在城鎮與鄉村之間,始終沒能融入到城鎮之中。在大力推動城鎮化的今天,現實卻如此的嚴峻,是值得深思的,就不能不對一些制度性障礙加以反思。
很顯然,我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與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人的工作、居地、戶籍等因為先行制度的種種障礙而不能更好地實現“一致性”??梢哉f,中國的城鎮化是另類的城鎮化,是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城鎮化,是建立在社會保障不完全覆蓋農村、并對城鎮分類對待的基礎之上的城鎮化。
我們不必為城鎮區域的地理面積成倍甚至幾何級數地擴大而聊以自慰,不要為數字游戲中的城鎮化而驕傲。只需知道這種“另類的城鎮化”的背面隱藏著諸多的不盡如人意,。只要知道它是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之上,以城鄉收入的巨大差異聊以支撐的“怪胎”,我們就不敢樂觀,并會為此而感到擔心和感傷。
城鎮化實質,就是讓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口到城鎮中安居樂業。為什么如此難以實現這種變遷呢?歸根到底,是進入城市的“門檻”太高,如果這種現狀不加以改變,如果不拆除“城鎮的藩籬”,就不可能順利地實現農業人口的和諧轉移和真正健康的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