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普通的家庭,換地板是一個小裝修的活兒,但在太空中給航天器換地板,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軟地板換上硬地板
6月14日上午,地面人員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艙內環境進行檢查確認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航天員下達了開展內裝飾材料更換試驗的指令。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身著藍色工作服,在地面科研人員的支持和配合下,按照工作計劃,互相配合,拆除了天宮一號原來鋪設的軟質地面材料,更換上硬質地板和新的限位裝置。
據了解,在天宮一號的內部裝飾上,科研人員采用了材輕、軟質、無毒、色彩柔和的新型材料,把各種內置設備覆蓋起來,讓整個太空房墻面整潔、空間敞亮。在一些細節上,也都采用了中國傳統的裝飾元素。比如,上次天宮配備的航天員睡袋,就繡著精致的祥云圖案。
專家認為,這次換地板是一次“修正式任務”。因為神九航天員回地面后反映,原先天宮上一塊可供航天員蹬“自行車”鍛煉的硬地板,比軟地板更舒服,也更容易控制姿勢。于是神十航天員就多了這項“換地板”任務,這也是天宮一號的第一次“人工換裝修”。
據了解,一方面更換硬質地板,有利于航天員更容易控制姿勢,在失重條件下保持身體穩定,為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創造更方便、舒適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為未來空間站航天員在軌維修航天器積累經驗。
曾在天宮擔任主任設計師的侯向陽說:在太空換地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整個天宮由13個分系統、500多個設備組成。從技術難度上看,堪稱我國歷史上最難建造的“房間”。因此每塊地板自然也都包含著復雜的結構,裝起來既需要地面人員的精心指導,也需要航天員在更換期間“按圖索驥”。
在侯向陽眼里,天宮一號的“裝修”非常有講究,房間外墻建好了,還需要安裝各種“水電管路”,就是沿著圓柱體的四周加裝結構板,將飛行器的空間分隔成很多層,每層都分別裝上各種不同電纜、儀表等設備。這些材料和安裝技術沒任何東西可以借鑒,完全是在白紙上做文章。整整7年時間,一大批科研人員加班加點、傾盡心血才完成了天宮的布置。從建設成本上來看,天宮也堪稱我國最為昂貴的“房子”。
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的組合體內生活,航天員的家也變成了“兩居室”。為讓航天員們更好地休息,“居室”被安排在天宮前部,用簾子與外面隔開,形成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睡袋就固定在光線較暗、噪音較小的艙壁上。不要看到里面豎著的睡袋而感到奇怪,在太空航天員可以“站著”睡,因為微重力環境下,也就無所謂站著還是躺著睡了。但如果航天員鉆進睡袋就睡,醒來就可能飄到其他地方了。因此睡覺前,他們要先把睡袋固定住,把睡袋的頭和腳固定在睡眠區內,既可靠艙壁筆直地豎起來,也可以靠著天花板。與神九航天員一樣,神十航天員也有各自的睡袋和睡具,如眼罩、防噪音耳塞。
為空間實驗室設計提供經驗
這個“居室”還有一些小家具,比如讓航天員存放小物品的掛袋,可放書籍與電腦的黑色可折疊小桌板,還有獨立的燈,供航天員在這里看看書、聽聽音樂。有時,航天員待久了也會產生一份特殊的感情而睡不著覺。神九航天員劉旺透露,在天宮度過的最后一晚,他躺在自己的睡袋里,眼睛一直在看睡袋旁邊的舷窗,想著從這個角度看蔚藍色的地球恐怕是最后的機會了。
據了解,未來空間站,航天員必須在軌完成組裝維修等工作,天宮更換地板,不僅僅是檢驗新的地板材料固定方式是否合適,為空間實驗室設計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對航天員下一步訓練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外長期飛行的統計,由于沒有重力,在天上完成同一類型的操作消耗的時間比地上要長。
讓我們重溫那天上午地面人員與航天員的對話:“神舟十號,請問你感覺怎樣?”“感覺良好,完畢!”隨著天地間的這一對話,神十的三位航天員以“裝修工”的拼接、拆卸、安裝,神奇地將天宮的軟地板換成了硬地板,從而也開啟了中國“裝修史”上頗具歷史意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