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初開始,湖北省開展建筑施工領域“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其中轉讓、出租、出借資質證書等行為成為整治重點。記者調查發現,催生這些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省建造師數量不能滿足建筑業發展需求。
隨著湖北省建筑業產值近幾年連跨幾個千億臺階,向萬億產業邁進時,建造師日益成為稀缺資源。
3.1萬名建造師只有部分堪用
按規定,每個工程項目,必須聘請一名建造師任項目經理。可是,近幾年,我省大量工程項目紛紛上馬,而全省一級、二級建造師只有約3.1萬名,滿足不了實際需求。
“這些人中,約有一部分被外省收編;還有一部分不能干活。”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那些不能干活的建造師,有的是因為年齡原因,有的則是“為考證而考證”的人。去年,全省約有2萬多個項目上馬,將不能干活的人去除后,堪用的建造師與項目數量不相匹配。
建造師流動性較大,也加劇了人才分布不均衡。待遇優厚的企業和地區對他們更具吸引力。如北京擁有正式建造師5萬多人;江蘇僅正式一級建造師就有2.9萬人。
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工程管理系何亞伯教授認為,建造師緊缺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建筑業的發展,人才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企業過去不夠重視人才培養,往往“事到臨頭才著急”。
證書掛靠成為業內潛規則
建造師的數量和等級,是衡量一家建筑企業資質的重要指標。建設項目實行工程招投標制度,企業如果沒有相應資質,就意味著不能參加招投標。為此,一些非正當手段悄悄滋生,最常見的就是出借或掛靠建造師執業資格證書,持證人實際上不參與項目管理,僅掛名項目經理。“建造師證書出借、掛靠,在業內太尋常了,沒人感到吃驚。”湖北某建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確實如他所說,記者發現,有網站專門發布建造師證書出借、掛靠信息,并給出了參考價格,每年3萬元到5.5萬元不等。
由于嚴重危害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對于出借、掛靠資質等行為,相關部門的處罰很嚴厲。5月24日,住建部對8名申報一級建造師注冊中的弄虛作假者,給予了全國通報、記入信用檔案以及一年內不受理其注冊申請等處罰。去年,東湖景園發生“9·13”電梯墜落事故,其中的“掛名經理”,受到吊銷建造師執業資格、終身不予注冊、罰款3萬元的嚴厲處罰。
即便如此,只要資源緊缺導致的利益驅動仍在,違規行為就很難禁絕。
建造師培養需長效機制
“建造師考試的含金量非常高,它是對個人工作經驗、理論掌握情況和實用水平的一個綜合考量。”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辦主任丁力軒說,該校建筑工程專業就業率達到95%,學生畢業前基本都有了去向。但根據規定,該校專科學生,需要工作滿6年,其中從事建設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工作滿4年才能報考建造師。
除了有工作經驗的要求外,考試本身也很難,通過率不高。何亞伯教授介紹,建筑業工作繁忙,很多人無暇給自己充電備考。工作經驗豐富的人疏于理論學習,反而很可能考不過。“很多建筑企業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應該在早期就對人才培養進行長遠投入。”何亞伯教授說。
我省部分企業已采取了這樣的舉措。湖北金青牛建筑工程公司總經理朱果偉稱,因為通過招聘找到符合要求的建造師確實不容易,所以公司每年投入幾十萬元進行自我培訓。“去年培訓了30來個員工,有6人考到一級建造師資格,應該說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