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精裝房,住戶進去之后都要重新裝修一遍,即使不重新裝修,十幾年后也面臨材料老化更換的問題,這就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和能耗浪費。”近日,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原建設部勘察設計司副司長竇以德在“日本公共住宅建設與產業化”講座上憂心忡忡地表示,目前因住戶砸結構墻而出現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少見。
“我們在建造住宅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居住者對于套型和裝修選擇的自由,建造能夠隨著時間發展而不斷修改提高的百年住宅。”日本住宅整備公團住宅部原部長加藤加多年如此闡述日本KSI(都市再生機構骨架 填充住宅建筑體系)住宅的建設思路。
他山之石
“KSI住宅體系不采用承重墻的建筑方式,而是通過將支撐體和填充體分離的方式,使填充體在不影響支撐體的情況下,具有良好的可更新性和改造性。”加藤加多年表示,“KSI住宅通常是先做地板,所有的內隔板都是在地板上立起來的,將來改變套型的時候可以不拆地板,把隔墻拆掉就可以,這樣能夠有效提高住宅的自由度。”
據了解,KSI中的“S”是指住宅的結構部分;“I”是指住宅里面的填充體,包括設備管線和內裝修;“K”是指日本“都市再生機構”。所謂KSI住宅,就是都市再生機構開發的SI住宅。其特點是其中的結構體要求具有百年以上的長期耐久性,有支持填充體變化的柱梁地面結構,填充體可以隨著住戶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變化而進行改變。
和一些SI體系將門窗劃分到支撐體系不同的是,日本KSI體系通過實驗,將門窗劃分到填充體體系,這意味著門窗在房屋未來改造中的可變性大大增加。
對此,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劉東衛認為,“建筑有效利用的壽命被延長,住戶可以根據生活要求的發展而改變居住空間,滿足了多樣化的居住方式。”
加藤加多年舉例稱,和中國一棟樓大多是一種套型不同,日本的KSI住宅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改變套型設計,比如一棟樓的右邊有河流,為了看到河景,上面三層的陽臺可以設置成朝右。而到了下面兩層,如果因為視線遮擋看不到河景,陽臺就可以移動到左面。結合結構體外移的設計,未來還可以實現從住宅到商用建筑的轉變。
“我們現在做了一個新的嘗試,把一棟建筑的上面幾層作為毛坯房交給民間公司,讓民間公司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內裝修和經營,再租給住戶,這在東京是很少見的。”加藤加多年表示,大多數KSI住宅都是由都市再生機構設計運營的,借助這種新制度,他們希望能將KSI住宅體系變得更加多元。
拿來與舍棄
然而,目前KSI住宅在中國的推廣,仍然存在不少現實障礙。
一位建筑師當場提出,中國的生活習慣和建筑結構與日本有很大不同,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考慮。比如,我國的住宅設計規范要求衛生間不能建在其他住戶客廳或者臥室上面,除非設計規范舍棄部分要求,否則很難發揮KSI的優勢。
不僅如此,成本問題也將是一道難邁的門檻。記者了解到,在我國,和KSI住宅支撐體壽命直接相關的保護層厚度通常為2.5厘米,而日本的百年住宅已經達到7.5厘米。這位建筑師直言:“這些都是要花錢的,如果國家不強制性提高相關標準或者投入資金去推動,開發商有什么動力去做耐久性更好的住宅呢?”
頂層設計的缺失還體現在內裝部品的標準缺失方面。
“如果想讓KSI住宅的填充體實現可更換性,部品標準的統一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國缺少相關的規范體系。”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產品所所長曹彬打比喻說,這就好比汽車的零部件一樣,一定要按照統一標準生產,才能實現真正的產業化發展。
不僅如此,部品與建筑之間也缺乏協調、統一的規范化體系。“建筑有建筑的體系,部品也有自己的產品標準。”曹彬認為,這導致內裝部品無法和建筑實現良好的融合與設計,使得住宅精細化發展受阻。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興起過工廠化生產、現場裝配的產業化產品,但是隨后在住宅個性化、歐美化的市場需求浪潮沖擊下迅速萎縮,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范也未能建立起來。
“我們研究KSI住宅不是為了要學誰,而是為了打造有中國特色的、更耐久、更實用、更有靈活性的可持續住宅。”竇以德表示,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讓老百姓住上更舒適、更方便、更有可改造性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