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面積超過半個籃球場、深達10多米的大坑,如今雖已被填平,但想起當天發生的一切,陳芳麗(化名)依舊心有余悸。
陳芳麗是此次事故的眾多目擊者之一。她所居住的地方正對著事故現場,距離那里不到50米。陳芳麗說:“我看得一清二楚。從第一間商鋪塌陷到最后一間商鋪坍塌,伴隨著巨大的響聲,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5個小時。”
1月28日16時40分,廣州荔灣區康王路與杉木欄路交界處,地鐵6號線文化公園站工地在施工時發生了上述坍塌事故。
據悉,此次是廣州地鐵6號線施工以來發生的第三次塌方事故,密集發生的地陷使地面之下埋藏的城市安全隱患“浮出”地面。
鬧市區驚現10米深坑
張玉(化名)是康王路與杉木欄路交界處臨街商鋪的一家服裝店老板,在工地坍塌之前,他注意到商鋪里的灰塵不斷往下掉,和這里許多周邊居民一樣,他很快接到了疏散通知。大約15分鐘后,張玉被“轟”的一聲巨響“砸蒙”了腦袋。
從16時40分開始,張玉看到,不斷沉降的地面“張開大口”,吞噬了6間商鋪。此外,路上兩棵大樹也墜入了坑中。
事發時,塌陷處居民慌忙逃離現場,有些居民仍留在警戒線外觀望。一對四川籍夫婦稱,他們準備回家,但現在住處被封鎖了,行李也拿不出來了。
1月29日中午11時21分,廣州地鐵公司通報,坍塌處已回填完畢,相關單位在事發地周圍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每小時對房屋道路監測一次。目前,沉降已得到控制,各項監測數據穩定,周邊情況穩定。
事發當晚,約200名附近居民被安排在荔灣區嶺南街政務服務中心的臨時安置點。“到1月29日中午1時,此次事故造成地面凹陷面積大約300平方米,深度為10米左右,倒塌6棟房屋和10間店鋪。”廣州市荔灣區黃沙消防中隊負責人介紹。
塌方或因設計勘察存瑕疵
《廣州市201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顯示,此次發生塌陷的文化公園地鐵站屬于方案中提及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作為廣州地鐵6號線的第三方評審機構,廣州一家工程咨詢機構的工程師在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時說,文化公園站是廣州市地鐵6號線和8號線的換乘站,地質比較復雜,又涉及巖石,施工時需要進行爆破,但如果炸藥用量太大,就會引起周邊地質塌陷。
據了解,1月28日20時20分,現場有關專家和救援指揮人員進行商討,得出初步結論:塌陷處地質現狀與圖紙顯示存在差異,在地下實施爆破作業時,該處的巖石層恰好較薄。
“如果真的是塌陷處地質現狀與圖紙顯示存在差異,那就是原來設計的時候詳勘做得不準確。”上述工程師說。
這位工程師還說,目前廣州地鐵設計工藝和施工工藝都比較成熟,但整條6號線所處位置地質比較復雜。“發生坍塌事故,不排除有趕工期的可能。”他透露,“6號線計劃于今年8月開通。”
這并非是康王路地下發生的首次塌陷事故。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康王路新光廣場旁邊一塊近30平方米的路面突然塌陷,這是陳家祠地鐵站到新光廣場的地下通道施工所致。
地鐵建設是否盲目地下化
此次是廣州地鐵6號線施工以來發生的第三次塌方事故。去年7月20日凌晨,先烈東路靠近水蔭路段發生地陷事故,大坑長5米、寬3米、深兩三米,不出百米外就是地鐵6號線施工點。同年12月7日,6號線2期蘿崗至香雪段施工,致開創大道大塱村路段局部地面沉降。
為何總是6號線?據悉,以文化公園站為例,其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如車站場地內沖積砂層分布較多,而且局部較厚,穩定性差,在動水情況下易產生流砂,地下連續墻成槽階段極易發生坍塌和縮頸。
有網友質疑,是否為了減少拆遷,地鐵盲目地下化?如果是這樣,那么,以后廣州地鐵8號線同德圍站施工時也會有這樣的隱患。
根據廣東地質科學研究所2008年完成的《廣州市西北部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及地質災害防治對策研究》,同德圍地區地下溶洞密布,存在嚴重地質災害隱患,而8號線北延線正好要經過同德圍地區,到時候可能有更大的考驗等待著廣州。
目前,廣州地鐵公司要求,廣州地鐵在建工程全部停工排查,經監督站確認同意后方可復工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