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中,“釘子戶”的故事輪番上演。通常的情節是開發商斷水斷電,“釘子”們依然堅守自己的房屋,寸步不離。
但是,在龍堡村,墳主和開發商的關系卻與眾不同。
常家人說他們從未守在墳地上。在工地上工作了3年的一名施工人員也告訴記者,挖掘機在挖土時都特意避開兩座墳堆,“那是人家的祖墳啊,誰敢挖?”
記者看到,施工中安裝的鋼筋架也刻意繞過孤墳。“我全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龍堡村,之所以一直沒有將墳遷走,并不是錢的事。我不會拿老人的尸骨來掙錢。”常金柱告訴記者,“真正的原因是,以前向村委會反映一些問題,村委會不幫助解決。村委會不關心我的生活,不幫我解決問題,我為什么要配合村委會的工作?”
他說,村委會只在2009年找他商量過遷墳的事宜,此后就未曾再有協商。他同時對村委會的一些做法不滿:“村委會將市值200萬元的土地幾十萬元就賣給了開發商,欠一個合理的解釋。”
常金柱否認網傳的關于他收了100萬元遷墳費的說法,“誰說我收了錢,拿出收據來證明啊?”
常金柱的弟妹甫一見到記者,也分辯說“100萬的錢,我們沒有拿到。如果拿到了,我們的家怎么還會是這個樣子?”她一邊說一邊指著家里的廚房和主屋,房屋只有一層平房,冷風從縫隙中鉆進廚房,而她家附近都是些三四層的樓房。
村委會負責土地辦的委員曹栓全則表示,此前媒體報道他說過100萬元的遷墳費和幾十萬元的遷墳費的兩種說法都不準確,“我2011年才上任的,對之前的事情毫不知情。”
而對于常金柱對村委會的那些批評指責,當地村委會書記馬麗寧和主任常守成均拒絕置評,只是對記者說:“常家孤墳的事情已經解決了。”
據了解,孤墳事件見諸報端后,村委會就和常金柱協商并在12月8日達成協議。常家將于12月15日遷墳。
“遷墳費和以前一樣,每具遺骸補償800元。”村委會書記馬麗寧說。此說法得到了常金柱的證實。
新居與老村
待孤墳在幾天后消失,它將和已經遷移至老墳村的墳塋一樣,換來開發商在建和部分建成的龍園小區。
龍堡村村委會相關工作人員說,村里將近七成的村民已經搬進龍園小區的“新區”,剩下的村民也會陸續搬遷。12月9日這天,常金柱放了一串鞭炮,也搬進了自己的新居。
作為犧牲祖墳舊址的回報,在曾經埋葬父輩的土地上,龍堡村的村民每家每戶可以獲得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村口的樓房離太原市高速公路很近,更便于融入到繁華的都市生活圈。
在孤墳消失后,將來能讓人依稀記得這里曾經是一個“村”的,只有路旁的幾株老樹。其中一棵樹木直徑將近一米,粗大的枝干布滿虬枝,兩根不知何年何月折斷的樹枝橫擱在其他樹枝上,似乎在訴說村莊昔年經歷的風霜雪雨。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龍堡村的村民已經沒有了農業用地,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于出租原來老房子的房租,而且收入還不錯。
“我們現在就像下崗工人,各謀出路。”一村民笑著說,“年輕人總會找些事做,我的女兒開了一家麻將館,兒子在塑鋼廠工作。”
而在他們原來生活的房子里,則住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有的房子則用來作為庫房,存儲貨物。在“舊村”的巷道里隨便走走停停,見到最多的四個字便是:“此房出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