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副主任、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副總工蔣荃介紹,在中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已經有276個城市明確提出了要建立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目標,其中53%的城鎮已開始建設生態城鎮,28%已開始規劃,19%正在考慮具體建設方案。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研究員于立則指出,目前中國不少城市把生態城市片面地理解為城市的“造新城”運動,卻忽略了其與城鄉統籌的互動關系,沒有與當下中國社會相協調。目前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是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不僅是政府,所有人都應參與到生態建設中。“即使有再好的管理措施,如果每一個社區的老百姓都沒有意識到他是生態城市中的一分子,沒人去做與生態有關的事情,這個城市的生態是不可能實現的。”于立說。
英國卡迪夫大學威爾士建筑學院院長菲利浦認為,建設生態城市應根據自身特色,探索動態的低碳模式,最終實現城市布局持續擴展下的、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的低碳。“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聽取市民的意見,讓更多人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他指出。
成為堆積技術的昂貴“花瓶”
我國傳統建筑的耗能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大,而綠色建筑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供暖和制冷需求,并節約大量資金,成為生態城市建設投資的重點。長期從事綠色建筑研發和推廣的天津市某企業負責人王其坤說,當前不少地區片強調概念,形式主義嚴重,忽視實際效果,導致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成了高投資建筑的代名詞,甚至出現了“節能建筑能耗很高”的怪象。
還有專家表示,很多城市提出發展生態城市后就忙于上項目,追求技術的新穎奇特,修建高標準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卻不認真評估設備和技術的應用成本。目前國內典型的綠色建筑能耗并不低,整體舒適度也不高,說白了就是“新技術、新產品的堆積,像博物館一樣”。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虎頭蛇尾現象也普遍存在,如在施工圖審查時非常嚴格,強制施行節能標準,但到檢測時就脫節了,對建筑整體能否達到之前要求的效果缺乏檢測和評估。
盲目照搬發達國家模式和大建新城的模式
近年來,以天津、廣州、青島、寧波、銅陵等為代表的城市先后提出了打造生態城市的口號,并劃出土地用于建設生態新區。這些新區與老居民區距離較遠,與舊城的相關設施保持分離狀態,成為一個封閉的“生態王國”;開發商也打出了“低密度”、“歐美化居住方式”等各種廣告詞來吸引購房者,但部分項目銷售慘淡。
對此,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運營主任顧惜思說,現在40%的美國人居住在郊區,但因為公共交通體系不完善,市民不得不依賴小汽車出行,這也使郊區出現了大量的土地、水和能源浪費。對我國而言,在自然資源稀缺的背景下,這種郊區性的城市化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他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可以通過建立新城來實現,同時必須完善地鐵、輕軌、BRT快速干道等現有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體系。
專家認為,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更成熟,技術研發更早、資源更豐富、人口更少。但目前中國部分城市盲目照抄照搬國外經驗,有的甚至完全仿照國外城鎮進行復原建設,有的則投入高成本打造新城,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黃明華表示,考慮到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生態低碳城市的整體布局模式應遵循緊湊式、混合型的標準,城市規劃用地必須突出緊湊的原則。
功能單一、似是而非的“以人為本”
專家認為,我國不少生態城市把建設重點放在了修廣場、建園林、引進昂貴樹種上,有的地區為了美觀甚至用水泥硬化城市的河床,表面上似乎突出了以人為本、宜人宜居的理念,實際上卻破壞了本地物種的多樣性,導致城市生態功能更加單一。
據介紹,目前發達國家的不少企業都從事城市農業,如美國的城市農業能夠為逾550萬城市居民供應各種食物。在不少發展中國家,城市農業是為該國居民提供食物和就業機會的重要產業。如在東非,城市居民的日常食物大多依賴城市農業;在墨西哥,城市居民利用塑料盆、木箱在屋頂、路邊等種菜開發城市農業的現象正在普及。
在顧惜思看來,完善城市生態系統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打造自然綠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二是考慮將城市農業納入整體規劃,此舉不僅能為解決城市貧困人群日常生活和再就業提供新思路,還可使寶貴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并與傳統的大面積農業形成互補,減少城市對長距離運輸果菜的依賴,與城市環境保護有效結合,一舉多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