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上光電業績鶴立雞群,難抗解禁壓力
[雷區]
1 年度凈利潤變動10%至40%,下滑幅度超預期
2 重倉基金市值縮水27%,并未調研
3 限售股解禁壓力巨大,近期股價持續下跌
同樣被基金青睞的還有2011年上市的勤上光電。銀華核心價值、廣發大盤成長、易方達積極成長持倉市值名列前三,分別高達9500萬元、8300萬元和5800萬元,興業全球和申萬菱信旗下的幾只基金也扎堆進入。
股價已經破發10%
勤上光電預計全年凈利潤變動幅度10%至40%,公司表示原因是公司主營業務穩步發展,報告期內收到財政補貼進入營業外收入增加;財務費用同比減少系募集資金形成利息收入。這雖然在LED行業的上市公司中算是鶴立雞群,但相比其2011年50%左右的業績增速,下滑幅度還是超出不少機構預期。
更令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苦惱的是,其股價近期不僅跌破了三季度的最低價,也跌破了發行價10%。
對于這個原因,勤上光電董秘將其歸因于近期解禁限售股減持的壓力,“雖然公司股東數量相對分散和解禁總量較大,但公司相當一部分機構和個人股東已明確表示近一兩年不減持。針對有客觀減持需求的部分股東,公司已通過兩次協調會促進他們達成了高度一致,統一通過大宗交易進行有序的減持,主要選擇由對公司前景長期看好的公募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直接接盤,平穩股價,并不會給二級市場帶來沖擊。”
今年業績低于預期
雖然該公司董秘反復強調,LED照明的巿場正處在即將全面啟動和爆發的上升趨勢,而公司正是該產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不過,該公司近期的公告顯示,其今年的業績將低于預期。10月13日,勤上光電稱,今年三季度,吉彩公司沒有與公司簽訂新的采購合同,已簽訂的采購合同金額累計仍維持在上半年的466.7萬元。對于原因,該公司承認,由于市場對LED顯示屏的需求未能有效釋放等原因,導致項目履約緩慢,大大低于預期。
而勤上光電所稱的前景可期也并非今年能體現業績,10月份公司接連公告簽訂大單,如聯合體中標和清遠市區LED路燈節能改造服務采購項目,但似乎不能阻止股價的下滑。
南都記者發現,在勤上光電三季報中,也沒有發現銀華核心價值、廣發大盤成長、易方達積極成長等持倉市值前三基金調研的身影。對此,南都記者向銀華基金求證,但截稿前未收到對方回復。上述基金平均持股成本約15.30元左右,截至11月9日,市值縮水27%。
鏈接
基金持股價值分析
諸多基金除了青睞上述規模較大的LED公司之外,對一些小公司也有所涉獵。如洲明科技和鴻利光電分別有8只和6只基金持有,洲明科技的基金持有市值增長1650萬元。
洲明科技 很難維持高成長神話
不過,南都記者發現,洲明科技三季度不僅業績增速大幅放緩,而且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1-9月實現營業收入40956萬元,同比增長5.72%,但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7%,凈利潤1800萬元,而三季度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84%,利潤只有區區198萬元。
對此,該公司稱,主要因為加大照明研發投入,公司營銷網絡建設的投入及對應付賬款計提的減值,導致費用大幅增加。累計研發投入1857萬元,同比增長27.3%,應收賬款期末較年初增加84.67%。
洲明科技2009年到2010年公司收入復合增長率接近50%,凈利潤增速連續兩年超過80%,曾一度被譽為創下LED行業的高成長神話。
而營業收入雖然增長到4億元,但其毛利率一直保持25%的水平,與奧拓電子40%的毛利率相差甚遠。
上述上海某券商研究員向南都記者表示,洲明科技同行業內其他企業相比,在規模、利潤水平上并不占有絕對優勢,整個LED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前景,未來洲明科技很難維持之前的高成長神話。
與基金此次大舉進入相反的是,今年以來,該公司高管卻紛紛選擇了離職和套現,6月28日,董事黃振東和燕飛飛提交書面辭呈,7月董秘陳建辭職,8月財務負責人谷益辭職,9月,董事馬修閣、監事李梓亮減持股份。
鴻利光電 未能中標財政補貼招標推廣項目
同樣,鴻利光電也出現了高管陸續辭職的現象。今年3月,公司審計部負責人侯敏辭職,5月,第一屆董秘周家楨辭職,8月,董事、副總經理黃育川辭職,財務總監湯淵也辭職。
廣東一名LED行業人士稱,這兩家公司的高管大都在2009年和2010年擔任公司高管,是公司創業時的元老,這些人的離職不能不說是公司的巨大損失,財務負責人都非常熟悉公司的財務狀況,他們的辭職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對公司發展前景的態度。
雖然鴻利光電前三季度的凈利潤下滑幅度在5%-15%,但前景并不好。鴻利光電參與了“2012/2013年度LED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招標推廣項目”競標,但沒有中標產品。對此,該公司回復稱,中標的企業中有一部分會使用公司的LED光源,不過對于具體原因,對方卻不愿說明。
對于該公司三季報的業績放緩,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回復稱,雖然政府陸續出臺了半導體照明推廣的相關政策,但具體落實需要時間。同時,公司國內渠道網絡初具規模,市場開拓需要一定時間。
對此,西南證券研究員李輝也表示認同,“公司目前下游客戶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興業證券研究員劉亮也認為,鴻利光電產能釋放低于預期,毛利率水平提升低于預期;在移動終端領域新客戶、新業務擴展方面也低于預期;未能有效拓展內資客戶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