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鄭州家得寶店大門緊閉。此前一天,家得寶關閉其在華全部門店。 陳曉東 攝
9月20日,與宜家斷絕了合作關系的數家代工廠“自立門戶”,同多方投資人聯合投資開辦了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大有分羹之勢。
而此前,9月13日,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建材巨頭家得寶突然關閉其在華所有門店,聲稱進行“重大戰略調整”。19日,大型國際裝飾建材零售集團百安居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被告上法庭。家居建材行業進入多事之秋。
據統計,從去年8月份以來,僅北京就有12家各類家居建材賣場關門,另外,還有5家賣場正在準備搬遷或撤場。本土家居建材大賣場東方家園、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也都處境低迷,而家得寶此次敗走中國,再一次挑動了整個家居行業脆弱的神經。
家居建材業遭遇寒冬
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在日前公布的行業景氣指數顯示,2012年1~6月,全國建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產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大幅回落25.2個百分點。其中,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累計達到5539.3億元,同比下降7.66%,這也是近5年來首次出現增速下滑現象。
家得寶在2009年至2011年期間,已經陸續關閉了位于北京、沈陽、青島的5家門店。6年中,家得寶中國區換了3任CEO,“可以從上到下貫徹執行的戰略無從談起。”一位離職的家得寶中層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百安居這些年在中國也是相當煎熬。據其母公司翠豐集團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百安居中國地區銷售額同比下滑6.8%,虧損達500萬英鎊,這已經是百安居在中國地區連續第6年虧損。其2009年發起的一場試圖從門店形象、布局設計和產品品類等方面進行轉型的“T計劃”亦無法扭轉其零售業績持續虧損的局面。
而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雖在歐洲以低廉價格統領了市場。然而在中國,宜家不僅失去了價格優勢,而且產品質量屢遭詬病。最近,宜家在中國市場又遭遇新的挑戰。由于不滿宜家壓低采購價格,與宜家決裂的部分代工廠與多方投資人聯合投資開辦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其第一家分店已于9月16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對外營業。
嘉宜美執行董事李俊明則向媒體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宜家代工廠轉投嘉宜美,而在發展初期,嘉宜美將先避開宜家,在宜家并未涉及的城市內迅速布局。嘉宜美投資創辦者之一的曹躍偉則認為,從長期來看,嘉宜美將通過差別化、本土化的方式與宜家家居競爭。無論在銷售價格和銷售渠道上,嘉宜美都會比宜家更有優勢。
行業利潤分配不均
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會長孟國強認為,建材家居業上半年走弱,房地產調控是至關重要的原因。但外資超市缺乏本土化的運營模式在中國市場也面臨瓶頸。
家得寶在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始終保持著其在國外的模式——超市自選,對于在家居裝修方面沒有自己動手習慣的中國人而言,全程家裝的DIY顯然是不適合本土消費習慣,中國消費者更需要的是全程的服務。
另外,家居行業在經歷了樓市調控、原材料漲價、通貨膨脹、競爭升級等重重壓力后,已宣告結束暴利時代。但家居建材行業的利潤分配不均也是目前行業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
李俊明表示,家居業遭遇寒流,部分原因在于行業的利潤分配不均。銷售商往往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剝奪了代工廠的正常利潤,并侵害了消費者利益。
“這也是創立嘉宜美的初衷之一。”李俊明坦言,面對宜家克扣代工廠利潤,各家代工廠都需要尋找“活路”。
除上述原因外,業內人士認為,家居行業進入“寒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自于自身盲目擴張。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多數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我國家居建材行業近十年風生水起,增速一度超過30%。目前,我國家居建材企業共有6萬多家,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4000多家。大部分企業仍在單打獨斗,缺少集群意識,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薄弱。
有業內人士直言,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家居建材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無序發展的現象。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