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企業淘金日本 低級競爭模式難續
如果想在日本1年賣10兆瓦的住宅屋頂系統,就必須在日本雇至少8個本地員工。1個總經理、2個銷售、1個一級電氣工程師、1個一級建筑師,外加1個采購,1個文員,1個售后。這些人的工資福利每年總計500萬元,另外辦公室租金銷售費用等100萬元。
此外,就算中國組件廠母公司愿意賒幾個月組件給日本分公司,當地的逆變器和支架公司卻不會給新去的中國公司賒帳,分銷商最長90天的帳期至少要準備1500萬元的流動資金。
“每千瓦系統你賺1萬日元,賣8MW系統才能保本,剩下的利潤至少一半要上交日本國稅局。”崔娟娟說。
對于中國組件廠來說,進入日本市場另一個難題是要滿足其復雜的認證需求。日本市場的認證分為J-PEC和JET,前者針對住宅市場的銷售公司,認證時間約需半年。而如果要做地面電站,則必須通過JET認證,需要對原材料、工廠生產和管理流程進行全面評估,通常需要一年時間。“每年可能只有5-6家中國公司能夠拿到。”崔娟娟說。
但為了贏得市場,日本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爭奪的新焦點。眼下,除了阿特斯和天合光能在日本設立了銷售子公司,晶澳、英利、億晶等也都和日本本土的經銷商或者系統集成商簽訂了合作協議。
今年4月初,英利宣布將進軍日本面向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的太陽能電池市場。緊隨其后,海潤光伏宣布,以9800萬日元注冊金在日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海潤光伏日本株式會社。
“中國的大企業總是執著于品牌,但日本市場卻總是排斥外國品牌。”前述熟悉日本光伏市場的人士說,“如果企業打自己品牌一年只賣二三十兆瓦,遠不如做代工每年五六十兆瓦的利潤。”